论文以《小团圆》为例浅析张爱玲人生的乱世创伤.docVIP

论文以《小团圆》为例浅析张爱玲人生的乱世创伤.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以《小团圆》为例浅析张爱玲人生的乱世创伤.doc

2013年度专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以《小团圆》为例浅析张爱玲人生的乱世创伤 院 (系): 人文学院 专 业: 语文教育专业 年 级: 2010级 学生姓名: 张珍凤  学 号: 100110121 导师及职称: 陈志月(助教) 2013年6月 以《小团圆》为例浅析张爱玲人生的乱世创伤 张珍凤 (保山学院人文学院2010级语文教育班,学号:100110121) ? ? 摘 要:《小团圆》是张爱玲创作后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诠释了人间冷暖,充盈着生命的悲怆情怀,集中体现了作者晚期小说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从多方面讨论了《小团圆》所反映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变。文章根据“刺激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张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些乱世创伤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 关键词:张爱玲  小团圆  乱世创伤 家 情感 ? 张爱玲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跃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张爱玲是一位天才式作家,这样的评价不算是过誉,因为她对人性阴暗面的暴露,女性婚恋的关注,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安排,语言的华丽优美,意象的精心构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她卓尔不凡的文学能力,令人赞叹不已。众所周知,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主要发生在1940年代。对于生活在日伪占领的上海且不知革命为何物的张爱玲来说,她的文学创作没有纷飞的战火,没有愤怒的呼号,这是显而易见的,倘如为此横加指责,既是多余也没必要。但我们不能据此判断张爱玲是一个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城市隐者,她对1940年代的战乱现实是充耳不闻的。因为张爱玲毕竟生活在那个年代,她不能摆脱也无法超越,更何况作家切切实实地经历过一次战争的体验,这次战争体验深深烙印在她的心胸里无法忘怀,并通过文学的形式予以展现和描述,因此字里行间仍然能够闻到一股没有战火的硝烟味,而这一硝烟味源自于自己的乱世创伤及其文学呈现。 一、张爱玲对乱世的恐惧和记忆 张爱玲对“乱世”这一字眼似乎格外地偏爱,频繁地出现在她的文章中。比如《小团圆》中,“乱世里的九莉”,“越是乱世,个性越是突出”,“现在的人起的都是下流的念头,只顾一时,这就是乱世”,“乱世里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张对“乱世”字眼的偏爱,从她文章《小团圆》结尾处的一段文字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委:“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这就是乱世’……我想到很多人的命运,连我自己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身世之感’普通总自伤自怜的意思罢……表现出对未来的怅惘不安和精神的惶恐以及无可奈何的感受。 由此可见,张爱玲本人是有乱世之感的而且还相当强烈。所谓“乱世之感”,根据张爱玲的理解,是指生活在“乱世”里的人们,没有家的归属感,只能一时,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无限感叹中得过且过地度完生命的尽头。或者进一步地说,战争导致了个人命运的幻灭感,在动荡不定的时代里找不到“真的家”,“将来的平安”又不属于自己所表现出的那种无所阪依的漂泊感和现实生存的焦虑感,以及对人生稳定感的无比渴望。 作家的这种“乱世之感”来自于她的乱世创伤和记忆。从远因来看,张爱玲生活在“乱世”时代,曾一度风光的家族受战乱的冲击而日渐衰落破败;从近因来看,她的人生走向因战争的发生而切切实实地改变。1939年夏,张爱玲在英国伦敦大学远东区的人学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可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留学欧洲的梦想随之夭折。尤其是1941年12月,她在香港大学的求学却因日军侵占香港而被迫中断,此后为了谋生讨活,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为职业作家。更为重要的是,香港战事发生在她求学期间,先是参加了防空员,后充当看护,目睹了香港沦为一片废墟,切身感受到生死无常的虚空。就张个人而言,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正如她本人所说“战时香港的所见所闻”“对于我有切身的,强烈的影响”。这种战争记忆的创伤影响如同巨大的魅影蛊惑着张爱玲,无法驱散无法挣脱。 二、张爱玲对家的审视和消解 “家”是张爱玲小说中表现最多、剖析最深的对象,大部分的小说中都镌刻着“家”的印记,这与她早年的家庭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张爱玲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贵族家庭,到她这代家族的显赫早已成为历史的废墟。作为封建遗少的父亲无所事事,终日沉浸在鸦片和妓女中,母亲则抛下她,远赴重洋留学。父母的离异、后母的介入使得温暖的家庭生活成为张

文档评论(0)

hkfgmn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