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及教育制度
第一节中国传统天文历法
一、天象观测与认识的不断发展
一、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天象知识。
例子有二:
1、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陶片,有太阳、月亮和星座的彩绘纹饰,印证了远古先民对天文现象的认识。
2、传说尧舜时期就有了“观象授时”的专职人员。
天文历法
郑州大河村 彩陶片
山东日照 尧帝遗址 天台山
二、汉代天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关于天象的记录非常丰富
汉代,关于天体结构曾出现了三种不同说法,即宣夜说、盖天说和浑天说。
张衡在浑天说的基础上,发明了利用水力转动的天文仪器——浑天仪
见下图:
三、魏晋时期天文历法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发现了“岁差”
东晋虞喜发现冬至点实际上是缓慢移动的,一周年不等于一周天,周年与周天间之差叫岁差。
祖冲之根据自己的观测计算,证实了岁差的存在,这是世界天文史上的首创。
四、隋唐时期是我国天文发展的辉煌时期
在实际观察与计算、天文仪器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唐代天文学家张遂。
张遂得出子午线长一度为351.27唐里,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一个创举。
张遂和梁令瓒等创制了“黄道游仪”:测量星辰经纬度的天文仪器——见下图
黄道游仪
五、宋元时期,天文学成就也很突出
六、明清时期,设有国家天文台——“钦天监”,总掌天文观测。
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之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并在很长一段时间(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几乎只有中国人的记事可供利用。
——李约瑟
二、历法修订和日臻完善
1、夏代有《夏时》
2、商代有了较完善的历法(用干支记日)
3、战国的《夏小正》,战国末期的《吕氏春 秋》有了八个节气
4、西汉初年,《淮南子·天文训》有了完整的24节气
5、汉武帝初年,司马迁等人改订《太初历》,这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6、魏晋南北朝时期,祖冲之修订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运用到历法中
7、唐代张遂编成闻名中外的《大衍历》
8、宋代时先后颁布了18部历书。
9、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编订了新历法《授时历》,极为精确。
10、明清时代,引入西方的天文地理观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医药学
中医与京剧、国画一起被誉为“三大国粹”
一、中医学的发展
商代:甲骨文上记载许多疾病的名称
西周∶《周礼·天官》把医师分为内科、外科、饮食卫生科3类;王庭里设置专门的医官
春秋:“六气”病理
战国:“神医”扁鹊:望闻问切、针灸、按摩、手术、汤药
秦汉: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医学体系。它对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和治疗方法的解释,包含着辩证观点
西汉: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
总结秦汉以前的医学临床试验;总结出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学说;记载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知识;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素问》记述病理现象和治疗原则,《灵枢》记述了针灸法
2.《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记载了有关医学家淳于意的20多例医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
神医扁鹊
东汉:
1. 张仲景(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是我国第一部论述多种外感热性病的专著同时涉及妇科和外科等疾病。他还总结出中医“四诊”“八纲”等一整套辩证原则和治疗方案
2. 外科专家华佗:刮骨疗毒、麻沸散、创伤药、五禽戏——健身体操
张仲景 华佗画像
魏晋之际:
1. 王叔和:著有《脉经》,阐述24种脉相的状态及其症候,保存许多珍贵的医学资料,奠定我国古代脉学基础。
2.皇甫谧:著有我国古代第一部针灸专著《甲乙经》,详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厘定当时的输穴总数和部位,详细介绍针灸操作的各种方法。
晋代:葛洪,编有《金匮药方》,后从中择出实用部分著为《肘后救卒方》,阐述某些病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对传染病也有一定认识。
隋唐:
1. 医疗分科:内科、针灸、妇婴、痈疽、金疮、耳眼五官
2. 疾病鉴别:痘疮、霍乱、麻风、鼠疫、肺结核、疟疾、痢疾等传染病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3. 隋朝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书中对病因、症状的分类鉴别达到高水平,对传染病、寄生虫病、伤寒、麻风有精确论述
4. 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首次列举妇女幼儿疾病,创造脏病腑病的分类系统
孙思邈画像
宋代:1. 太医院设有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等9科
2. 王唯一:撰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细记载人体359个穴位的名称和666个针灸点
3. 陈言的《三因极——病源论》和许叔微的《脉法图》,对病理学和诊断学的发展做很大贡献
5. 宋慈的《洗冤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