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冠巾文化
中国被誉为“衣冠王国”,不仅赞美了我国衣服、冠冕的悠久历史和它的千姿百态,更重要是表达了衣和冠对我国以文治、礼教立国原则的症结所在。
当时的冠制直接表现了礼教和等级制度,对后世影响殊为深远。
(一)巾
《释名·释首饰》记载:“士冠,庶人巾。”可见庶人百姓只能,也只可以戴巾。巾为何物?
《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由此看来,“庶人巾”大约就是劳动时擦汗的巾,一物两用,也可以当作帽子裹在头上。
巾的发展演变:
直到汉代,巾仍主要用于庶人和隐士。
巾本是庶人卑贱的标志。因有压发定冠作用,后来贵族也戴,但上仍要戴冠。这种前高后低,中间露出头发。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正式的,即之有屋(帽顶)者。戴这种可以不再戴冠。
巾帽文化的风行始于唐代。自此巾开始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即巾帻类和幞头类。
此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
(1)巾帻:
结巾:用巾裹头,将其两脚系结在头顶之前,呈同心结状,将余下的两脚覆在髻上,并翻卷于脑后,使其自然垂下,常为武士衙卫常戴用。软裹巾。
雷巾:用巾裹头,巾顶高起而呈平头,巾前常饰有片锦,余下两脚系结在脑后,并使其自然垂下,为武将壮士常戴,雷巾多为红色,亦称红头。软裹巾。
缁撮:顾名思义,即黑色小巾,也称束髻小巾。 缁撮束结在头顶的发髻上,两脚自然地后垂。在商、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两代多为文人辩士所好戴,至唐代以后各代多为官吏在家“宴居”时所用,历代皆沿用,武将壮士也好戴用。软裹巾。
纯阳巾:硬裹巾。上高下低,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斜覆于前,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并有二脚系结于脑后,使其自然垂下,传为吕洞宾所创,即命为纯阳巾。这种巾子也可按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的名,称之为乐天巾。
浩然巾:软巾。典故自然来自于唐诗人孟浩然头戴此巾,于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这一佳话。浩然巾类似于风帽,严实地遮挡了后脑和部分脸部。
方巾:四方平直,方巾是源自角巾
方巾
浩然巾
儒巾:四方平直,巾式较高,并有两带垂于脑后,飘垂为饰,一般为儒生所好戴,明代更为盛行。
儒巾
万字巾:制式为上宽下窄,形如“万”字。
万字巾
仪巾:和方巾类似,不同的是前面一中线 左右两边呈斜坡状,有的后面配有短飘带。
仪巾
庄子巾:硬裹巾。又名南华巾
庄子巾
东坡巾:硬裹巾。以藤为里,以锦为表,用漆漆之。或以较硬的薄纱制作。两侧为巾檐,前开后合,后垂有布帛,为雅士逸隐所好,宋代词人苏轼常戴此巾, 亦名为东坡巾。
东坡巾
逍遥巾:也称荷叶巾,宋代庶人的一种巾子,类似于小包巾,只是有两脚垂于后背,取飘然之意,称为逍遥巾。
黑介帻:常套束在进贤冠之下,文官常戴用。其色黑,两旁垂有长耳,据《晋书》记载:“汉时冠进贤者,宜长耳介帻也。”
折上巾:又名翼善冠。乌纱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后名“翼善冠”。
折上巾
网巾:在巾帽下面起约发作用的头巾。也可单独使用。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多以黑色细绳、马尾、棕丝编织而成。网巾的作用,除了约发以外,还是男子成年的标志。一般衬在冠帽之内,也咳直接露在外面。网巾的产生影响大约在洪武初年,其缘起据说与明太祖有关
网巾
平上帻:多为武官戴用,据《晋书》云:“短耳,即今平上帻也,武官服之。”武官的帻多为红色,亦名“赤帻”。
( 2 ) 幞头:
幞头,又称袱头,始创于后周武帝,后周以三尺皂绢(皂即黑色)向头后幞发,故称为幞头。唐开元以罗制之,至中后唐始用漆纱裹之。其形式有圆顶、方顶之分,有软裹,硬裹之别。
软裹幞头:主要用罗,绢,外型不定,将巾的两脚系结在头上,另两脚则结于脑后,使之并拢下垂,也可屈盘反搭,行动时两脚飘飘,极符文人才子对翩翩气度的追求。
硬裹幞头:初用木作“山”,放置在额前使巾衬起,名为“军容头”,再用纱裹之,使其外型平整固定,后来改用藤草或铁丝织成内型,外糊绢或罗,涂以黑 漆,将其两脚平伸,亦称硬脚幞头,其外型稳固平整又雅观,至宋代幞头已成为主要的头饰,自天子至王公、列臣及庶民皆可同戴,其形式有直脚、局脚、交脚、朝 天、顺风五种,以后的官帽亦由此逐渐发展而成。
平式幞头:软裹巾,顶上的巾子较低而平,亦称‘平头小样”,为一般士庶官宦燕居时戴用。
结式幞头:软裹巾,在幞头之上加一巾子,将其两脚系结在头前,呈同心结状,将另两脚反结在脑后,为将尉、壮士所好用。
软脚幞头:在幞头之下衬以“巾子”,或“木围头”使幞巾的外型乎整固定,幞巾的两脚加厚并涂漆,成为软脚,使其乎展下垂,行动时则飘动尔雅,为文官与学士所好用。
女巾幞头:盛行于唐代,女子好扮男装,戴女巾幞头,其形制较小,巾顶加高,用漆纱为之,两脚较长,反结于脑后,并使其自然垂下,并在幞巾上簪花或缀玉胜等装饰。
圆顶直脚幞头:硬裹幞头,用“木围头”衬在额前,再用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