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治手段。
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 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医学是植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数千年的学术渊源,以其博大精深的医学内容,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哲学内涵,显著的临床疗效,向世人展示着其特殊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突出贡献。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与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
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典籍,被称为“医家之宗”。
该书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
(2)《难经》
在此同时《难经》作为《内经》的辅翼,同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不少方面充实了《内经》的内容。成书在汉以前,相传为秦越人所著。
创造性提出“独取寸口,以知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诊脉方法。
创“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3)《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确立
了中药理论的基础,集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
(1)成书年代:汉代。
(2)作者:托名神农。
(3)内容:收载中药365种,分为三类,其
中植物类239种,动物类65种,矿物43种。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晋隋唐时期: 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一批分支学科,如针灸学,脉学在分化中日趋成熟。
(1)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
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在经络、俞穴和针灸治疗的方法和理论方面充实了
《黄帝内经》。
(3)隋·巢元方等人
著《诸病源候论》,
是第一部论病源与证候
的专著(第一部病因病
证候的专著,)对内、
外、妇、儿等及传染病
的诊治有不少精碎的论
述,记载了1739种病候,
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4)唐·孙思邈:
誉称“药王”,著
《千金要方》和
《千金翼方》,堪
为第一部古代医学
百科全书,发展
了《伤寒杂病论》
的辨证论治理论
体系,开医学伦理
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有突破性进展。
(1)宋·陈无择:
倡“三因学说”,在
《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中将病因分为
三类:外因、内因、
不内外因,对中医
病因学的发展有深
远的影响。
(2)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该书是一部系统的儿科专著,开创脏腑证治先河,丰富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3)王惟一制铜人
(4)金元四大家:
各具特长的医学流派,他们冲破了泥古不化,墨守成规的陋习,指出:“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刘完素(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
学术观点:倡“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倡导火热论 ——寒凉派
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学术观点:“邪去则正安”。倡导祛邪论 一一攻下派
代表著作:《儒门事亲》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
学术观点: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 。
代表著作: 《脾胃论》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学术观点:倡相火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称为滋阴派。
代表著作:《格致余论》
3.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1)集古代中医基础理论之大成,出现
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楼英的《医学纲目》、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介宾的《景岳
全书》和清·吴谦等的《医宗金鑒》等对历
代医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
(2)大胆提出了一些新创见:
① 赵献可,张介宾提出了“命门学说”,探讨
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原动力。
指出“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人身脏腑
阴阳之根本。
② 李中梓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
天之本”的重要论断,使中医藏象学说得到
了深化。
(3)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温病:为热性病的总称,以急性发热,
热象显著为特点。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
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
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