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诊断学
绪 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即最早的病历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 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精辟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论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12、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辨病的依据。
望诊— 察看病体的外观(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
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
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
问诊— 询问病人或陪诊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诊疗经过等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
脉诊—测知脉象的变化
按诊—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了解异常体征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即对四诊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别,判断其证候类型的思维过程。
1.熟悉症、证、病的三者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病是指具有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具体可表现特定的症状群和不同阶段的各个证候。 P2
2.辨证的方法:
八纲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辨病: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诊断,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定义。
(四)病案书写:是关于患者诊疗情况的书面记录。
1.司外揣内又叫“以表知里”,是指通过观察、分析患者的外部情况,来测知其内在的病理本证。“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2.见微知著
(1)通过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病变。
(2)机体某些局部,含有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
3.以常达变
认识人体正常生理,发现异常病理,揭示疾病本质。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P4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诊断学意义:P4
二、四诊合参 P4
三、辨证求本P5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四、病证结合P5 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四、要学会辨证的思维方法
复习思考题
1.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何为辨证?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诊断学
诊法 辨证
望 闻 问 切
全身望诊 局部望诊
神 色 形 态
第一章 望 诊
概念:运用视觉观察病情
原理:内外相应
地位:望而知之谓之神 (神圣工巧)
☆第一节 全身望诊—— ☆神、☆色、形、态
第二节 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
四肢、二阴、皮肤
第三节 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
第四节 望舌
一、望神☆
(一) 概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