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_第3章染色质160323试题.ppt

  1. 1、本文档共1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染色质(Chromatin) 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内伸展开的DNA-蛋白质纤维,由核小体为基本单位构成的。 染色体 (Chromosome) 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由染色质高度凝集而形成的一种棒状结构。 DNA 核小体 螺线管结构 超螺旋管 染色单体 染色体数目是生物物种的特征性标志之一 染色体上不同的区域 Euchromatin: 常染色质; Heterochromatin: 异染色质 E-H或H-E称为染色质重塑 (Chromatin Remodeling) 分子机理: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复 合物的协同作用。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1. 常染色质:基因表达 活跃的区域,染色体结 构较为疏松 2. 异染色质:基因表达 沉默的区域,染色体结 构致密 在细胞核中,DNA与组蛋白组装核小体,DNA围绕组蛋白八聚体(1*3/4)。组蛋白的氨基末端含有多样的翻译后修饰,其中最显著的是H3和H4的赖氨酸(K)的高度保守的氨基末端的乙酰化与甲基化。乙酰化增强总是伴随转录活性的加大,反之转录活性抑制。 真核细胞的DNA形成不同的结构域,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以便进行基因表达和染色体行为的调控。 后成遗传的异染色质构成了染色体的大部分区域,并为染色体的分离行为所必需。 染色质高级结构的调节直接伴随着基因表达的调控及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完整性,而且可能是基因、染色体、基因组和生物体的起源于与进化的主要力量。 DNA Packing 1. 如何将10,000公里长的蚕 丝(半径~10-5米)装入一个篮 球中。 2. 蚕丝的体积:3.14*10-3m3 3. 折叠、缠绕… 组蛋白与核小体 3.5.4 染色质纤维 间期细胞核的染色质大部分是以30nm直径的纤维存在。纤维结构的详情尚不清楚。提出几个模型。 (1)螺线管模型:10nm纤维左向超螺旋卷曲如弹簧螺线,每圈含6个核小体,H1位于该纤维纵轴中央。 3.5.4 染色质纤维 (2)超螺线空挡模型:超螺旋情况与螺线管模型相似,每圈6个核小体,只是不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弹簧螺线,而是间以短的伸展的DNA纤维。它们是一些核酸酶敏感区,并有一些特异的蛋白结合其上,H1可在螺线管的内侧或外侧作为核小体的联结者(linker)。 3.5.4 染色质纤维 (3)交互联接模型:10nm纤维象手风琴样折叠,并盘旋成为一个超双螺旋结构。可以想象其外形与DNA双螺旋一样,只不过是一系列呈Z字形折叠的核小体构成。这些核小体之间以linker DNAs联结,并垂直于30nm纤维的纵轴。 (4) 锯齿带盘旋模型:10nm纤维以Z形折叠状态盘旋为弹簧似的螺线管。 值得重视的是30nm纤维是染色质的天然存在状态。从DNA双螺旋到10nm纤维—压缩7倍,到30nm—压缩6-7倍,共压缩了40-50倍。 30nm纤维是一种依赖与转录活性的,或伸展或压缩的动态结构。 3.6 常染色质基因表达的分子基础 3.6.1 核心组蛋白对转录的作用 酵母基因组仅含核心组蛋白基因串的二个拷贝,是良好的研究材料。 (1)H2A-H2B:酵母中编码核心组蛋白的基因对缺陷性启动子或增强子起着消除或抑制者的作用。 借助H2A-H2B或H3-H4表达变化的研究,发现对转录缺陷的消除作用使由于H2A-H2B对H3-H4合成的不平衡。这说明H2A-H2B对H3-H4的化学计量影响转录作用。如调整酵母H2A-H2B的表达,观察到不同基因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程度的改变。 (3)H4:Durrin等(1991)对H4进行了一系列的删除、取代研究。证明H4的N端对不同的基因起着不同的作用,或激活或抑制。 3.6.2 核小体与基因表达 3.6.2.1 核小体定位 (1)交替定位与可译定位: 一般认为,核小体覆盖了整个染色质。但事实上,核小体的形成并不是随机地,任意的。核小体在染色质上的定位涉及的核心组蛋白八聚体与DNA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因子的影响。 沿DNA形成的核小体一般受二种因素制约:富AT的DNA小沟和转录激活因子。 交替定位:DNA弯曲紧密地绕在核粒旋二圈时,仅仅把DNA小沟压在核粒表面。因为富AT的小沟较之富GC的小沟易于压缩,因此每个八聚体都倾向于定位DNA螺旋内侧富AT小沟最多的区域。就是所谓的交替定位。 许多转录因子往往形成复合物结合在DNA上而阻止核小体形成。因此,在基因的上游往往有缺少核小体结构的长达数百bp的区域。利用低浓度的DNaseI可以消化这些区域而不消化linker DNA。 如:在SV40含有一段大约300bp的无核小体区域,它是DNA/RNA合成的起始区,一些结合蛋白结合其上,但阻止不了DNaseI的消化。所以核小体常常沿可转录-翻译的DNA区域定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