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汉代儒学【人民版】[复习]概念.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点2 汉代儒学 (1)一个核心:天人感应。 (2)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3)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4)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1)儒学独尊,西汉时儒学在诸子百家中成为一枝独秀,经董仲舒的改造,儒学适应了形势需要,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求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例如“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就是法家的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 史论一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史料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春秋繁露》 解读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 史料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解读 史料表明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辩证地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1.“大一统”:一方面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另一方面,大一统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以要摒弃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纯属唯心主义,但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4.三纲五常: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儒学是怎样成为正统的,有何影响? 提示:(1)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必读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设置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 新课程下的高考,多数考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题眼”快速找寻的办法是: (1)弄清楚试题究竟是要求回答什么。 (2)读材料,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顺利得出答案。这个特殊性就是题干中的某个关键性的字或某句,这就是“题眼”。 (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题流程 答案 B 1.(2015·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经世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解析:材料中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结合所学可知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观点,而思想上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 答案:C 2.(2015·海口调研考试)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天人感应糅合的是阴阳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故C项错误;题干中董仲舒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

文档评论(0)

贪玩蓝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