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典例3】(2011 年皖南联考)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 物种丰富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题思路]甲可表示森林,开始时物种丰富度高,火灾后森 林快速地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结果②的物种与①有一定 的差异;乙的物种丰富度低、演替速度慢、历时长;演替速度 和方向与环境有关,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C ?考点对应练 3.(2011 年南昌模拟)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 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 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 为( C ) A.物种进化 C.群落演替 B.外来物种入侵 D.垂直结构 解析: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群落演替。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原理 (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步骤 3.结论: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 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4.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 录。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同种营养环境中的土壤,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 【典例】(2011年江西联考)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 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 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 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并应事先取得有关部门的 同意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答案]B [解题思路]土壤小动物个体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是 ①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 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 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 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等等。 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是在种群 水平上研究动物的,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的物种 数目,用取样器取样法。 ③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标记个体 难以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④诱虫器的设计原理是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 的习性。 1.(2012 年珠海摸底)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D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2.(2011 年潮州统考)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 述,不正确的是( ) C A.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 捕捞量 B.生态系统中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于森 林生态系统。 3.(2011 年广东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 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 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 ③种群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④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4.(2010 年广东理综)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 ) A 种间关系是( A.竞争 C.寄生 B.共生 D.捕食 解析: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中的 “苗”与“草”是为了 抢夺共同的资源(阳光等)和空间等,因此两者之间构成了竞 争关系。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5.(2011 年惠州二模·双选)某课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