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09鼠疫耶尔森氏菌.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ic09鼠疫耶尔森氏菌

实验室诊断 需在有严密防护措施的专门实验室操作 标本:血液、淋巴液、痰液、脑脊髓液 涂片染色:两端浓染 培养:血琼脂平板 血清学: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为1:16或更高 * 北京大学医学部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 P300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 邹清华 Medical Microbiology Excellent Curriculum 精品课程 医学微生物学 鼠疫(plague)又名黑死病,是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在历史上,以其危害惨烈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广泛寄居于鼠类及旱獭等野生啮齿动物体内,由带菌跳蚤叮咬引起人类鼠疫,发生腺鼠疫、肺鼠疫及败血症型鼠疫,感染者最后因严重呼吸困难和缺氧,造成皮肤出血坏死,患者皮肤呈紫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在鼠疫爆发流行期间,人和鼠大量死亡,尸陈街巷,惨象绝伦,令见者谈鼠变色。在人类的历史上,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诗文和绘画,描述鼠疫大流行时的恐怖景象。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爆发鼠疫,在公元3世纪到公元6世纪,鼠疫席卷了整个罗马帝国。并从那里传播到西欧,此后又在地中海地区飘掠肆虐两个世纪之久。人们把这次起源于公元542年的鼠疫称为“查士丁尼鼠疫”(Plague of justinian),它的流行使欧洲南部1/5的人口丧命,它以后五、六十年间里又有几起流行,估计总死亡人数达1亿人。有的学者认为正是黑死病导致了东罗马帝国在公元7世纪的崩溃。 1348—1666年,在欧洲一直被称为“黑死病”(Black death)的淋巴腺鼠疫造成2500万人死亡,相当于当时整个欧洲大陆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 1611年,君士坦丁堡大遭鼠疫之害,死亡20万人; 1672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发生淋巴腺鼠疫,死亡40万人,法国里昂死亡6万人; 1772—1855年,中国云南省有31个县、市流行鼠疫,25.3万人死于该病; 1856—1900年,中国云南全省有86个县流行鼠疫,共计死亡73万多人; 1884—1953年,中国福建57个县、市中有71万多人死于鼠疫; 1887—1919年,中国内蒙东部52万人死于鼠疫; 1910—1913年,中国和印度发生淋巴腺鼠疫,流行期间,死亡数百万人; …… 2000年:10个国家(不含中国,下同),病人2488例,死亡230例 2001年:11个国家,病人2592例、死亡168例 2002年:8个国家,病人206例、死亡10例。 2003年:截止6月底,2个国家,发病11例、死亡1例。其中美国1例,阿尔及利亚10例、死亡1例(11岁儿童) 近年世界鼠疫疫情 近年中国鼠疫疫情 人间鼠疫1例:2007年7月14日贵州兴义市巴结镇板江村,腺鼠疫(7月21日检出菌),为全国首例人间鼠疫。 分布:内蒙古、河北、陕西、西藏、青海、甘肃、新疆、云南、广西、贵州、辽宁、宁夏、四川13省(区)41个县(市、旗),有22个检出菌,19个县血凝阳性。染疫动物12种,染疫媒介10种。至此全国疫源县已增至279个。 特点: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染疫动物种类增加;远距离传播;间隔多年突发和向城市、人口稠密区逼近。 生物学性状 G-,小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 兼性厌氧,普通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在含有血液或组织液的培养基中,分裂速度明显加快。最适生长温度为30℃。从感染病灶中分离出的有毒株,在培养基中形成灰色、粘稠样菌落。传代培养后,菌落变得粗糙不规则。在肉汤培养基中形成菌膜和沉淀,轻轻摇动,菌膜下沉成 “钟乳石” (stalactite)状,这一特征有一定鉴别意义。 姬姆萨染色 抗原名称 细胞定位 致病性 F1抗原 荚膜抗原 抗吞噬 V抗原 胞质 同时出现,抗吞噬,形成肉芽肿,促进胞内存活 W抗原 菌体表面 鼠毒素(murine toxin,MT) 外毒素,细菌死亡裂解释放 主要对鼠类致病:阻断线粒体电子传递反应,抑制细胞呼吸 外膜蛋白(Yop) 外膜 促进菌体在机体内扩散,抗吞噬 一般认为在人群中或鼠间检出F1抗体,则认为有鼠疫发生 W 抗原 F1抗原 V 抗原 T 抗原(鼠毒素) 脂多糖 荚膜 细胞壁 鼠蚤 呼吸道或人蚤叮咬 叮咬 鼠间F1抗体阳性率上升?鼠带蚤率上升?预示发生人间鼠疫可能性增大 病后免疫力持久 致病性 鼠蚤 通过媒介昆虫叮咬、皮肤伤口的直接侵入、经呼吸道侵入 、经胃肠道侵入等方式感染 腺鼠疫:鼠蚤叮咬传播,患者局部淋巴结(多见于腹股沟)肿胀,继而发生坏死和溃疡 肺鼠疫:病人出现高热、咳嗽、痰中带血并含大量鼠疫杆菌。如不及时治疗,因休克、心力衰竭等于2~3日内死亡。临终前病人皮肤呈高度紫绀,故有“黑死病”(Bla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