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教学、学生、教心理)
因素:学生、、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标志:桑代克(E.L. Thorndike)《教育心理学》1903
发展为:《教育心理学大纲》 ,1913—1914
1879年,冯特心理实验室标志着普通心理学的产生
二章
心理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过程,是积极适应环境,是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
认知结构发展:图式---不平衡---不断达到平衡
4、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借助直接的感知和运动来认识外界;
缺乏语言和符号为事物命名的能力;
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
反射性行为—目标指向行为
前运算阶段2-7岁
(1)泛灵论。 (2)自我中心。 (3)思维的不可逆性。 (4)未掌握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去自我中心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5、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潜在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现有水平)之间的差异。
6、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耻;意志品质。
(3)幼儿期 (4―7岁):主动-内疚;目标品质。
(4)童年期 (7―12岁):勤奋-自卑;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忠诚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智慧品质。
7、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组成的混合物,指个体对自己的综合看法。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或者个体是否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
自我认识 (自我观察 自我感觉 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 自我体验 (自尊自卑 自信 自满(自负) 自我检查)
自我调节 ( 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
8、学习风格:个体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1))))
第三章
9
罗森塔尔效应即人们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马勒诗: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
法贝:精力衰竭型,狂热型,低挑战型。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1)社会对教师的在逐渐提高 (2)组织因素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倦怠性教师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
(3)个人因素:具有人格、低自或外控的教师容易产生倦怠
章
11
12、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进一步增大而下降。
1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14、学习动机的分类
1、我国心理学界传统的划分
(1)正确的或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或低下的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社会意义)
(2)近景性动机(直接/间接)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3)主导性的学习动机和辅助性的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2、西方心理学界的划分
(1)生理性动机(内驱力)和社会性动机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奥苏伯尔“学校情境动机论”)
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想要通过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