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一节 心理发展与教育概述 第二节: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理论与教育 第三节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分组研讨:90与00后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 第一节 心理发展与教育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其一般规律 二、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其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的过程 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 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学龄前期(0~6岁),本阶段又分为乳儿期(0~1岁)、婴儿期(l~3岁)和幼儿期(3~6岁); 学龄初期(7~11岁)又称童年期; 学龄中期(11~15岁)又称少年期; 学龄晚期(15~25岁),又称为青年初期; 成年期(25~65岁),包括青年期和壮年期;老年期(65岁到死亡)。 二、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科学的心理学创建以来的心理学史来看,关于遗传和环境问题的争论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20世纪初叶,问题的提法是一 种非此即彼的绝对二分法,即“是谁起决定作用(which)”,遗传乎?环境乎? 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环境决定论认为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二、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科学的心理学创建以来的心理学史来看,关于遗传和环境问题的争论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20世纪中叶开始注意到遗传和环境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同时开始研究分析各自的作用,“各起多少作用”( How Much)。 发展到现代, 由于遗传与环境的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显示二者的复杂关系。 因而这个问题就进入到探究二者是“如何起作用(How)”,分析二者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哈罗恒河猴实验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育儿启示 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如此。 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 洛伦兹的“印刻”实验 1910年,德国习性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