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BlackHole(黑洞的科普,选修课)研讨
Black Hole Introduction to black hole 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法从其视界逃脱的天体 Physicists 历史上,第一个意识到一个致密天体密度可以大到连光都无法逃逸的人是英国地理学家John Michell。他在1783年写给亨利·卡文迪什一封信中提出这个想法的,他认为一个和太阳同等质量的天体,如果半径只有3公里,那么这个天体是不可见的,因为光无法逃离天体表面。 Evolution of black holes 毁灭Black hole destruction * * 米切尔预言的黑洞 拉普拉斯预言的黑洞 1798年,法国拉普拉斯预言: 一个与地球密度相同,而直径为太阳250倍的星球,它发射的光将被其自身的引力拉住而不能被我们接收。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很可能是看不见的。 PierreSimon Laplace 1 .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关于“质量引起时空弯曲” 史瓦西预言的黑洞 史瓦西预言的黑洞 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1873—1916年)通过计算爱因斯坦方程后预言: 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现象,即在质点的周围存在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 2 . 史瓦西预言的黑洞 天体半径达到左式范围时光线也无法逃脱 令v c,该式就变为拉普拉斯公式 美国物理学家惠勒(J.A.Wheeler)将这类天体命名为“黑洞”(Black Holes) 史瓦西预言的黑洞 3 .质量足够大或者体积足够小的恒星都能演化成黑洞 质 量 不 变 太阳 压缩 到半径3km时 地球 到半径3mm时 黑洞 ~100 亿吨 / cm3 3千米 黑洞 ~1 亿吨 / cm3 ~1 T / cm3 1.4 g / cm3 平均密度 10千米 1万千米 70万千米 半径 中子星 白矮星 主序星(太阳) 角色 表一 主序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时的尺度与密度 Karl Schwarzschild Albert Einstein Stephen William Hawking 天 体 内 部 向内收缩 向外扩张 万有引力 物质粒子之间的斥力 来源 主序星的扩张斥力来自热核反应导致的粒子间的 高温热运动形成的辐射压,辐射压与引力压平衡; 白矮星阻止自身发生引力坍缩的外向斥力, 主要来源于高密度电子间的泡利斥力; 中子星阻止自身发生引力坍缩的外向斥力 则来自中子之间的泡利斥力(简并压); 黑洞内部未知 两种力量的较量及结局 两种力量的较量 2 .恒星演化的最终产物 内部的核燃料耗尽时,热核反应熄火,外向的辐射压消失,失去了抗衡而大获全胜的引力使红巨星发生急剧的坍缩,坍缩又引起反弹和爆发,爆发使大量物质被抛射。 坍缩和爆发的压力进而使核心被压缩成致密的星核,而致密星核又分化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视频:黑洞的产生 中子星的奥本海默极限 如果中子星的质量超过3.2 m⊙ 太阳质量的3.2倍 (精细的模型给出值在2~3 m⊙之间),则其的中子间的泡利斥力就再也阻挡不住星体引力坍缩,会进一步被压缩成一个体积很小而质量巨大的高密度引力源——黑洞。上述3.2 m⊙(常记作3)的中子星界限被称作“奥本海默极限”,任何超此极限的恒星都难以停留在中子星阶段。 奥本海默(1904~1967)在1939年研究提出 吸积accretion by black hole 黑洞通常是因为它们聚拢周围的气体产生辐射而被发现的,这一过程被称为吸积。 恒星被黑洞吞噬 黑洞拉伸,撕裂并吞噬恒星 蒸发 Black hole evaporation 20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霍金等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对黑洞作了更缜密的考察,结果发现黑洞会像“蒸发”那样稳定地往外发射粒子。 当黑洞的质量越来越小时,它的温度会越来越高。这样,当黑洞损失质量时,它的温度和发射率增加,因而它的质量损失得更快。这种“霍金辐射”对大多数黑洞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大黑洞辐射的比较慢,而小黑洞则以极高的速度辐射能量,直到黑洞的爆炸。 黑洞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体积会缩小,甚至会爆炸。 当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于1974年做此预言时, 整个科学界为之震动 Observation of black holes 这幅图片展示了一个微类星体。微类星体据信是质量与恒星相当的小黑洞。如果掉入这个黑洞,你能够穿过黑洞的边界,也就是事件视界。即使尚未被巨大的引力碾碎,你也无法从这个黑洞的后部穿出,逃离升天。等待你的将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任何人也看不到你。黑洞之旅将是一个致命的旅程。如果一个人胆敢进入黑洞,他/她最终将被可怕的引力撕裂。 这幅照片由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拍摄,展示了半人马座A星系内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影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