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莉君中医心理学绪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心理学 * 张仲景与心身调理 首先提出“脏躁”病名,描写其症状表现为“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指出患脏躁症的患者,无故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连续打哈欠伸懒腰,动作言语都不能自控,似有“神灵附体”一般。 中医心理学 * 王叔和 著述《脉经》,撰写《伤寒论》,在对脉诊的研究中,他发现了许多情志变化在脉象上的反应,如《脉经》卷四有脉“滑者鬼痊”,“浮洪大者,风眩癫疾,大坚疾者癫病”等。 返回 中医心理学 * 孙思邈 千金要方 思想受到了当时盛行的佛教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养生、养性。 他在《千金要方》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中医心理学 * 刘完素与五志化热 刘完素以倡“火热论”著称。他提出“五志化热”的著名理论,进而提出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并注重调理情欲。 中医心理学 * 张介宾的《景岳全书》 张介宾在《类经·会通》中专列情志疾病29条。《景岳全书》中对痴呆、癫、狂、痫、郁、诈病等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病证论述颇详,还特别指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 现在及未来 1985年在成都召开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标志中医心理学不再只是中医心理学思想或是心理学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确立。 国家中管局神志病专业成立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情志病分会的成立 我科的成长 浙江中医大学附属金华中医医院 神 志 病 科 吕 莉 君 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心理学 * 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返回 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心理学 * (1)远古时代对于疾病的产生原因常常看作是神灵惩罚或恶魔作祟。因此,治病手段是祈祷神灵的保佑和宽恕,或驱鬼、辟邪。 (2)祝由术在中国古代医书中的记载 “祝”者咒也,以言告神祈福;“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本意是祝说病之缘由,即分析病因。究其实质,乃我国古代的一种精神疗法。 祝由术在古代又被称为巫术,是一项崇高的职业,它曾经是轩辕黄帝所赐的一个官名。 返回 中医心理学 * 中医心理学基本理论在《内经》中的体现 返回 中医心理学 * 一、 精气血与神论 四、 五脏情志论 三、 心主神明论 二、 形神合一论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神的产生需以精气血为本 (2)神的活动需以精气血为物质基础 一、 精气血与神论 中医心理学 * 二.形神合一论 1.形神的概念 返回 中医心理学 * 形神概念 形:指形质、形体、形态 神 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返回 神本于形 神依附形 神为形之主 二.形神合一论 中医心理学 *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 狭义之神专指人的心理活动,心主持人的心理活动。 “心”是一个功能系统,它包括心血管、中枢等系统。 人体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就是统一在“心神”之下的。 下一页 三.心主神明论 《灵枢·邪客》:“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中医心理学 * 1.七情的涵义 (1)《黄帝内经·素问》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2)五志指喜、怒、忧、思、恐 情志活动具有两极性 (3)七情过激导致疾病 返回 四.五脏情志论 中医心理学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医门法律》:“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谓五志唯心所使也”。 返回 2.情志与五脏 中医心理学 * 3.情志病及情志变动的原因 情志病因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情绪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情绪的性质这三方面。 《千金要方·养生序》中说:“才所不逮强思之,伤也;……深忧重恙,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 中医心理学 * 七情内伤是主要病因 下一页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