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上课用研讨.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木叶(上课用研讨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杜甫的哪句的诗?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什么叫“落木”,能不能改为“落叶”?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教学目标 ?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速读课文 注意有关“落叶”“落木”“木叶”“树叶”的词句,找出或概括每段的中心句 划分文章段落 第二段: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第二段一共引用了9处诗文, 说明在古诗中“树”、“叶”、“木叶”、“落木”的意象常见 而“树叶”、“落叶”的意象却是不常见的。 很自然的提出问题: “木叶”、“落木”常见,而“树叶”、“落叶”不常见,为什么呢? 第四段: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第五段: “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第四、五段,作者又引用了3处诗文,说明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用在什么场合?有什么特征? 秋风叶落的季节。 树则饱满,树则: 空阔、单纯、疏朗 第六段: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第六段,再引3出诗文,说明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概括全文,得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延伸拓展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 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树”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木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