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资料简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标要求: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思考探究 整体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孝文帝改革分成两个阶段。那么,你知道是怎么划分的吗?前后两个阶段各有哪些措施呢?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期: 后期: 想一想 前期:冯太后主持 侧 重 点: 创建新制度 措 施: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改革前 官吏…… 改革后 官吏…… 俸禄制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土地不得买卖。 实质: 改革前提: 均田制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改革后 (影响) 探究1:北魏的农民分得土地,会对北方地区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均田制 均田制的局限性: 虽然能抑制土地兼并,但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占有不均状况仍然存在。 改革前 改革后 宗主 农民 农民 影响: 三长制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三长  探究2: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基层行政组织 影响: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租(缴纳粮食) 调(缴纳绢帛) 原因: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赋税征收有序,农民负担减轻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 政府交纳粟二石,帛 或布一匹 租调制 后期:孝文帝主持 措 施: 侧重点: 实行汉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改革进入第二个阶段 为什么把迁都洛阳也作为孝文帝改革的一个措施? 问题: 平城 洛阳 各抒己见: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北魏平城遗址 设巧计迁都洛阳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2.平城不宜为都。 3.洛阳的优势。 (1)政治: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2)经济: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 (3)军事: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 (4)地理: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于 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面对众多守旧反迁都的势力,请你设计一下孝文帝会用什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手段:以“南伐”为名 过程:493年南伐,准备迁都,495年由平城迁都到洛阳。 迁都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启示: 改革的成功不仅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还要讲究策略 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魏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1 易服装 孝文帝诏书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氏 丘穆陵氏 穆氏 步六孤氏 陆氏 贺赖氏 贺氏 拔拔氏 长孙氏 独孤氏 刘氏 3 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