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彦龙:精神科领域十大变革1945-2015重点分析.pptxVIP

崔彦龙:精神科领域十大变革1945-2015重点分析.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科领域 十大变革:1945-2015 文献索引:Micale MS. The ten most important changes in psychiatry since World War II. Hist Psychiatry. 2014 Dec;25(4):485-91. doi: 10.1177/0957154 转自:医脉通网站 近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学教授Mark Micale完成了一项吸引人的工作:在3年的时间内走访了北美洲200名精神科专业人员,包括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治疗师、心理医生、执业护士等,并通过一份非正式问卷获取了这些受访者针对二战后精神病学沿袭进展的观点。 以下为受访者眼中精神病学领域自1945年以来的十大改变,由Psychiatric Times精神病学历史版块编辑Greg Eghigian博士基于Micale教授的工作完成: 概 述 变革一: 上世纪50年代的精神药理学革命 1951年,Charpentier人工合成了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1952年,研究者发现第一种抗抑郁药、非选择性不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异烟酰异丙肼的抗抑郁作用;1957年合成第一种苯二氮?类药物氯氮?(利眠宁);1958年发现第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丙咪嗪的抗抑郁作用。 变革二: “去机构化” “去机构化”的定义为:针对被诊断为精神障碍或发育残疾的个体,使用隔离程度较低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取代长期治疗的精神病院的进程。这一进程主要两种方式:首先,聚焦于减少精神科机构的患者规模,通过让患者出院、减少住院时长及降低入院/再入院率实现;其次,对精神病院进行改革,减轻或消除针对依赖、无望、获得性无助或其他适应不良行为的强化。 变革三: 精神分析的衰弱 精神分析曾风靡一时。然而在二战后,人们发现精神分析疗法不仅费时,且疗效并不十分理想。1952年,艾森克发表题为“The Effects of Psychotherapy: An Evaluation”的研究,指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当时的心理治疗可促进神经症性障碍患者的康复,加剧了人们对于精神分析的怀疑。与此同时,新的心理治疗方法逐渐取代了精神分析法,但也有很多咨询师采取了折衷的做法。 变革四: 心理治疗操作者的变迁 随着心理治疗理论的发展及流派的丰富化,心理治疗的操作者由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拥有医学博士学位的精神科医生,逐渐变为无医学培训背景的个体。 变革五: “大科学”的兴起 “大科学”(Big science)指工业国家在二战期间及二战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科技进展;这一阶段内,科学发展愈发依赖于大规模、耗资巨大的工程项目,通常由政府或政府团体提供经费支持。例如,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成本高达50-100亿美元。作为精神科领域“大科学”的代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逐渐成为热点。与之相对的是“小科学”(Small?science),即个人或小团体的工作。 变革六: 心境稳定剂及心情增强药物的研发及传播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心境稳定剂及心境增强药物的研发及传播:1983年,双丙戊酸钠于美国上市,1995年正式获批用于治疗双相障碍;此外,第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也于上世纪80年代诞生。近三十年来,大量的精神药理学研究为精神科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变革七: 药企影响力日盛 近年来,药企在精神科临床试验、医学交流传播等方面影响力逐渐增大,一方面在客观上促进了精神科学的发展,为精神科患者带来获益;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利益冲突方面的巨大争议。如有人指出,药企的干预可导致临床研究结论的偏倚及精神科诊断标准的扩大化。2009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APA)宣布,为避免引发利益冲突,该学会今后所召开的年会将不再举行由制药企业赞助的研讨会。 变革八: DSM地位提升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由APA出版,旨在为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提供一种通用语言及标准。DSM第一版于1952年出版,经过60多年的修订,目前已发展至第五版,并被誉为精神障碍诊断领域的“圣经”。即便如此,DSM仍招致了很多指责。如1980年出版的DSM-III,虽然被视为精神病学领域的革命之作,但工作组主席Robert Spitzer却在日后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批评,认为该标准导致了20-30%的可能未罹患任何严重精神障碍的个体接受了药物治疗。 变革九: 精神科诊断蓬勃发展 以DSM为例,1952年出版的DSM-I只有130页,包含106种精神障碍,而2013年的DSM-5已扩充至947页。诊断的细化及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科学认识的逐渐深入,另一方面,人们也逐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