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逍遥游(选)》、《兰亭集序》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五
《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兰亭集序》全文三百余字,皆有感而发。学习中,要了解“序”这种体裁的特点,掌握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另外要把握文章的意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并能背诵全文。
通过《逍遥游(节选)》,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逍遥游(节选)》
1、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词
虽然,犹有未树也
众人匹之
(3)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
三餐而反(反:同“返”)
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
此小大之辩也(辩:同“辨”)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同“又”;反:同“返”)
御六气之辩(辩:同“变”)
(4)词类活用
彼于致福者(致:使动用法,使……致,招致)
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名词作动词,南行)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
反问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宾语前置句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语后置)
翱翔蓬蒿之间(状语后置)
2、内容把握
《逍遥游》是“辞趣华深”的《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更是先秦散文园地中的一株奇葩。前人称庄子散文“纵横跌宕,奇气逼人”,是说他的散文雄伟恣肆,大起大落,无所羁绊,同时又构思奇特,不落俗套。《逍遥游》旨在说明,人应当脱离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从思想内容来说,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但这篇文章却写得挥洒自如、想像丰富,足以称为我国散文史上的名篇。
结构安排及段落分析:
第一部分(1——6):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大至鹏鸟,小至蜩鸠,都受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1——3):写“大”的代表鹏鸟“有所待”。
其中,第1段描写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而第2段则引述《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的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类比,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接下来,第三段,从反面设喻强调鹏鸟“所待”的条件。作者连用了浅水不能漂浮大舟,杯水只能负载芥草而不能承载水杯等比喻,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南行。这就是“有所待”。
第二层(4——5):设喻对比,阐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小”的蜩与学鸠以及朝菌与蟪蛄,不仅不及“大”的“冥灵”、“大椿”、“彭祖”,而且都是“有所待”的。
其中,第4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笑南飞是多此一举。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蜩与学鸠的自鸣得意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有力地说明了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第5段,用“小知不及大知”承接上文,“小年不及大年”引出下文,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第三层(6):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展翅南飞的雄奇壮观,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通过这一段与开头部分相互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
第二部分(7):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