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一、中唐形势与士人心态 藩镇势力日强 宦官干预军政 官僚朋党之争 回纥吐蕃坐大 “宪宗中兴” 士人的盛世梦 士人的悲凉感 唐代藩镇 唐初在重要的州设立都督府,后来各州设节度使或经略使等。节度使或经略使等被称为藩镇(方镇)。安史之乱后藩镇数量激增,“方镇相望于内地。”唐初藩镇仅掌管所属地区军队,刺史掌管行政,兼管一部分军队;同时朝廷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为地方官。后来各职都由节度使兼任,还管辖所属各州刺史。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召募军人子弟,作为亲兵,称“牙兵”或“牙军”,后来因势力扩张,变为挟制藩镇的可怕力量,他们“变易主帅,事同儿戏”。牙军废立节度使,始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宦官监军及其权势 玄宗派宦官外任监军、内任神策中尉和枢密使,都是有权势的要职。如边令诚为安西四镇节度使监军,曾凭玄宗敕书在军中诛杀封常清、高仙芝(《旧唐书》卷一0四)。以宦官鱼朝恩为长官的神策军在代宗时成为皇帝直属武装,是对抗藩镇的主要力量。在朝廷中,不同派系的文官也常常与不同宦官派系相结合。 朋 党 如永贞革新,宦官俱文珍等与杜黄裳等联合反对革新。而王叔文则与宦官李忠言内外相通(实为相互利用)。 中晚唐政坛最重要的事件则是牛李党争。两派官员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互相倾轧,从宪宗朝延至宣宗时才结束,令文宗也发出“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 二、儒学思潮与文体文风改革 儒学的积极意义符合时代需要 儒道释思想的消长与影响 政治改革 德宗朝的税赋改革 顺宗朝的永贞革新 宪宗朝的军事行动 政治社会情况推动文学更具实用功能 德宗改革 唐德宗时各地赋税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项,其中留州、送使两项降省估(中央政府规定的价格 )就实估(市价)折算纳税(见折估)。由于户税以钱定税,实估很低,所以纳税者的负担成倍加重。 永贞革新 贞元二十一年(805),顺宗李诵重用王伾、王叔文等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是削弱前朝旧官僚的权势,谋夺宦官、藩镇之权。在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文官之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不到三个月,大宦官俱文珍等扶持宪宗即位,革新派失势,主要成员被贬。王伾病死贬所;次年王叔文被赐死。 宪宗中兴 德宗时户税以钱定税,纳税者负担很重。宪宗于元和三年(808)进行改革,江淮一带稍得喘息。四年,下诏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止南方掠卖奴婢。还开垦营田以节省军费。 宪宗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裴度、杜黄裳、武元衡等人,以武力讨平藩镇,因此中央也能委派部分节度使,并通过加强刺史的权力以削弱藩镇。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一、唐代的骈文创作 唐前期公文皆以骈文为主 四杰的骈文创作 盛唐骈文文风变化明显 张说、苏颋的骈文创作 中唐骈文接近散体文特点 陆贽等人的骈文创作 二、唐代的古文作家 唐初史家 倡导诗文改革者 魏征、刘知几 王绩、陈子昂 天宝中期以后 元结、李华、萧颖士 独孤及、梁肃、柳冕、权德舆 上述人物为韩、柳提出系统的古文理论做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积累。 三、韩、柳的古文理论 “文以明道” 兼重文采 “推陈出新” “气盛言宜” 四、对中唐古文理论之评价 与当时政治社会结合紧密,实质是为政治服务。 不合于文学本位,而是退后到杂文学观。 表现出重道轻文的不良影响。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柳散文创作背景(风格:韩之奇柳之峻) 隋唐之际,散体文开始发展。 (回顾:西魏、北周所提倡的文风) 初、盛唐时期散体文应用渐为广泛。 天宝以后散体文声势日盛,以元结、李华等人为代表,始与骈文相抗衡。 韩柳的开拓: 1.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2.强化作品抒情特征与艺术魅力。 一、韩愈的古文创作 两类论说文 情感强烈,气势夺人,重实用。 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等;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如《师说》等。 议论性杂文 《杂说》 笔锋犀利,形式活泼,短小精悍。 赠序、祭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等 言简意赅,情深意浓。 传记文 《张中丞传后叙》等 叙事笔法巧妙,人物描写逼真。 韩愈的《杂说》 《杂说》共有四篇:《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 《医说》(节选):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 附:关于韩愈的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