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第一军医大内经第七单元之病之形能之素问咳论20150608分析报告.ppt

原第一军医大内经第七单元之病之形能之素问咳论20150608分析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题 解 咳,即咳嗽。 本篇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故名篇。 内容提要 目的要求 1、掌握“外内合邪”的致咳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整体观及其 临床意义。 3、理解咳“皆聚于胃、关于肺”的病理学意义及其临床意义。 4、了解五脏六腑咳的分证要点。 5、了解咳证的治疗原则。 [原文]707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1.咳嗽的病变部位: 《素问·宣明五气篇》: “肺为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在变动为咳”。 2.咳嗽的病因: 3.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五脏在各自所主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 肺 咳病 后世发挥:林佩琴《类证治裁》 “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蒌仁之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玄参之属;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之属。” 意义 咳嗽的论治不只是治肺,而且必须同时考虑五脏六腑的影响而调理五脏六腑的病变。 论治时要辨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标本关系,或治本,或治标,或标本兼治。 如 [原文]708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内容分析]五脏六腑咳的证候以及针治原则 2.六腑咳--各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咳呕胆汁。 大肠咳:咳而遗失。 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膀胱咳: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三焦咳状,咳而腹满。 3. 咳嗽久而不愈的传变趋势 “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五脏咳久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才形成六腑咳。因此,六腑咳标志着病位扩散,病势发展,病情加重,疾病从单纯转为复杂,绝不能从病证由阴转阳,由里出表来理解。 后世发挥:林佩琴《类证治裁》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咳则喘息有音。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地黄、赤小豆,加麦冬、玉竹、细辛。心咳则心痛喉中如梗。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肝咳则胁痛。枳壳煮散去芎、防,加肉桂、橘红、苏子。脾咳则右 下腋下胁痛引肩背。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肾咳则腰背引痛。都气丸加参、麦。胃咳则呕甚,长虫出。异功散加川椒、乌梅。胆咳则呕胆汁。小柴胡汤。大肠咳则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小肠咳则失气。芍药甘草汤,膀胱咳则遗溺。茯苓甘草汤。三焦咳腹满不欲食饮。七气汤加黄连、枳实。” 现代名医陈达理经验: “按五脏辨证治疗难治性咳嗽”发表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3年13卷4期354页 摘要: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常有一些病人虽经中西医治疗但仍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为长期的慢性咳嗽。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按五脏辨证治疗了一些缠绵难愈的咳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4.“聚于胃,关于肺” 痰饮困聚于(脾)胃,上渍于肺的病机。所以,若咳嗽剧烈,或久延不愈,又每能见到“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的症象。 反映了《内经》在治疗咳嗽时对肺胃的高度重视,可视之为临床辨治咳嗽的纲领。咳嗽虽然与五脏六腑均相关,但是其中有一个孰轻孰重的问题。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