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中成药应用浅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各类中成药应用 解表中成药 定义 :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解除表证作用的一类成药 功效 :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适应证 :表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重、 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 咳嗽、脉浮等 第一节 辛温解表类 适应证 :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鼻塞、流涕、咳嗽、苔薄白、脉浮紧等 【用法用量】 颗粒用姜汤或开水冲 服 15g/次,2~3次/日 【使用注意 】 风热表证 阴虚气弱者慎用 第二节 辛凉解表类 【适应证 】 外感风热表证 发热,微恶风寒, 有汗,头痛, 口渴,咽痛,或咳嗽, 苔薄白 或兼微黄,脉浮数 组方分析 君:银花、连翘——轻清透表,清热解毒 臣: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 喉   荆芥、淡豆豉——辛温开腠散邪 佐:桔梗——宣肺利咽止咳   竹叶——清热生津 佐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制备方法 银花,桔梗分别粉碎成细粉→过筛 挥发油 薄荷,荆芥——蒸馏法提取 ↓药渣与 蒸馏水液 翘,蒡,淡竹,甘草→加水煎煮→煎液滤过 合并药液→ 浓缩成 稠 膏 淡豆豉加水煮沸后→温浸→浸出液滤过 ↓ 制成1000粒胶囊,←喷加薄荷←干燥←混匀←加 银,梗细粉及 荆挥发油 辅料 目的要求 1、掌握清热中成药的含义、分类、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 2、掌握:牛黄解毒片、六神丸、左金丸、龙胆泻肝丸、六一散、导赤丸、十滴水软胶囊。 3、熟悉:黄连上清丸、香连丸、银黄口服液、玄麦甘桔颗粒。 4、了解:双黄连口服液。 证治要点: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火毒内盛证 1、药理实验表明本品的主要有抗炎、镇痛、抑菌、退热、抗惊厥等作用。 2、牛黄解毒片(丸)的不良反应:过敏休克、中毒、肝功能损害、上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等 原因: 一是超量或持续服用; 二是服药者属过敏或特异性体质。 3、临床用于咽喉炎、牙龈炎、扁桃体炎等。外搽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用量 口服,一日3次,温开水吞服; 一岁每服1粒,二岁每服2粒, 三岁每服3~4粒,四岁至八岁每服5~6粒, 九岁至十岁每服8~9粒,成年每服10粒。 另可外敷在皮肤红肿处,以丸十数粒,用冷开水或米醋少许,盛食匙中化散,敷搽四周,每日数次常保潮润,直至肿退为止。 如红肿已将出脓或已穿烂,切勿再敷。 使用注意 1、忌辛辣食物,孕妇忌服。 2、疮疖化脓溃烂者,不可外敷。 3、不宜与酶制剂、硫酸盐类、腌制品同服。 黄芩提取物: 取黄芩水煎 ↓ 煎液滤过 ↓ 滤液加H2SO4(硫酸)调节PH至2 ↓ 静置→滤取沉淀→乙醇适量洗涤后→干燥即得 【功能与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用。 【成份】金银花、黄苓、连翘,辅料为蔗糖。 【性状】双黄连口服液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双黄连口服液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规格】每支装1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支,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泻下类中成药 一、概念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称为泻下类中成药。 二、主治:里实证 大便不通、腹满腹痛、恶心呕吐、水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