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物产地及矿料来源的研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文物产地及矿料来源的研究.ppt

微量元素因子分析散点图 小 结 1、白瓷釉中较低的Fe2O3含量,为白瓷的成功烧制创造了条件。 2、我国北方古代白瓷因窑口或时代的不同,所使用的釉料配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具有各自的特点;釉中的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都可以用来进行窑口或时代的判别。 3、总体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宜阳窑白瓷釉料的配方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虽然也有自己的特点,然而由于地理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其配方应受到了巩窑的明显影响。 4、巩窑白瓷随时代不同,釉料配方发生了变化,这与巩窑白瓷生产技术的提高应该是密切联系的。 二、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 秦早期青铜器矿料来源探析 举 例 1.样品概况 分析的青铜样品分别取自礼县博物馆、陇县博物馆、凤翔博物馆、宝鸡成仓区博物馆,共49个样品,青铜样品信息见表一。 表一 青铜样品信息(部分) 器边沿 陇县边家庄 铜勾形泡 春秋 M12:180 LX3 器身中段 陇县边家庄 铜马衔 春秋 M12:17 LX2 边沿 陇县边家庄 铜椁饰片 春秋 M5:21 LX1 尖角 凤翔豆腐村 铜构件 春秋 总0065 F10 器身侧 凤翔豆腐村 铜构件 春秋 总0068 F9 援部 凤翔糜杆桥镇水沟村 铜戈 西周 凤付0926(2) F7 甑腹部 凤翔马家庄2组 铜甗 春秋 凤总0736 F5 口沿 凤翔三岔村 铜鼎 春秋 凤付1020 F3 口沿 凤翔八旗屯油库秦墓 铜敦 春秋 凤付0992 F2 盖中部 凤翔八旗屯油库秦墓 铜敦 春秋 凤付0992 F1 取样部位 出土地点 器物名称 时代 考古学或博物馆编号 实验编号 2. 实验仪器与结果 表二 秦早期青铜器主量元素与铅同位素数据(部分) 38.321 15.588 18.020 3.24 15.97 74.18 LX2 38.337 15.604 17.999 4.16 10.88 79.48 F13 38.566 15.634 18.247 10.27 11.17 75.84 F12 37.935 15.549 17.577 20.41 5.93 69.04 F11 38.204 15.579 17.874 18.4 7.43 71.68 F10 37.927 15.545 17.564 4.35 16.34 76.96 F7 38.587 15.645 18.252 7.72 6.63 82.06 F5 39.010 15.731 18.638 15.51 12.37 68.75 F2 38.929 15.713 18.568 20.61 10.61 66.79 F1 38.319 15.587 17.999 4.65 1.77 91.02 BJ3 38.234 15.566 17.906 14.3 4.46 77.93 BJ2 208Pb/204Pb 207Pb/204Pb 206Pb/204Pb Pb(Wt%) Sn(Wt%) Cu(Wt%) 标本编号 3.讨论 3.1秦早期青铜器铅料来源分析 3.1.1与殷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较 图 秦早期青铜器与殷商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对比分析散点图 * * 第三章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利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对文物的测定分析,从中提取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的信息,进而结合考古学背景,以探讨古代文物的生产、传播、贸易、交流等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为考古学复原人类历史面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提供科学、定量的依据。 第一节 文物产地及矿料来源研究发展简史 1842年德国Dorpat大学的F.Gobel教授分析了俄国Baltic省出土的黄铜器,并认为这些铜锌合金应产于罗马帝国。这一研究开创了文物产地及矿料来源研究的先河。 19世纪50年代,奥地利学者J.E.Wo-cel博士在其两篇古代青铜器研究论文中提出,文物化学成分与其制作时间、地点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对古代金属文物进行化学分析的基础上,Wo-cel博士对成分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并提出了化学性质群的概念,这对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深入开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矿物学家A.Damour博士研究了凯尔特人纪念碑附近和野蛮部落中发现的一批硬质石斧,通过矿物学方法的分析,发现这些石斧的材质十分复杂,包括石英、软玉、翡翠、玛瑙、碧玉和氯黑榴石等。在报道上述结果的论文中,Damour博士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一是通过了解文物的化学成分和地质特征,有望探索它们的矿料来源,为研究史前先民迁徙路线提供有意义的信息;二是考古学家应该认真细致地做好发掘记录,而自然科学家应该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帮助考古学家给出考古发现物的意义。 1869年法国的M.Fouque测定了圣陶里地区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