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绪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eter D. Mitchell 1920.9.29 – 1992.4.10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78 was awarded to Peter Mitchell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energy transfer through the formulation of the chemiosmotic theory. 化学渗透假说 外膜 内膜 mtDNA 膜间腔 基质腔 嵴 基粒 线粒体 —— 基粒 ATP合成酶 头部(F1因子) 柄部 基片(F0因子) 膜间隙 膜间隙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类 蛋白质:65%~70% 干重 脂 类:25%~30% 干重 外膜 内膜 mtDNA 膜间腔 基质腔 嵴 基粒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的遗传系统:mtDNA 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 大多数线粒体蛋白质被核DNA编码 mtDNA的复制 Complex Subunits Nuclear mtDNA Ⅰ 41 34 7 Ⅱ 4 4 0 Ⅲ 11 10 1 Ⅳ 13 10 3 Ⅴ 14 12 2 83 70 13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内共生学说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家系之一 线粒体DNA与疾病 线粒体DNA与进化 内质网在细胞内分布广泛 ,是最大的细胞器 ,其内膜面积占细胞所有膜结构的 50% ,体积占细胞总体积的 10% , * Born: 29 September 1920, Mitcham, United Kingdom;Died: 10 April 1992, Bodmin, United Kingdom;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Glynn Research Laboratories, Bodmin, United Kingdom * 第三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二、 细胞质 cytoplasm 细胞器、细胞骨架和细胞质基质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是指位于细胞质内,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的总称。 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分泌泡,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核糖体,线粒体,中心粒,细胞骨架。 质膜,核膜 线粒体 (一)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 小管 小泡 扁囊状结构 小管 小泡 扁囊状结构 (一)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 滑面内质网(sER) 粗面内质网(rER): rER sER 合成分泌蛋白、膜蛋白、酶蛋白 脂质合成 解毒作用 释放、回收Ca2+,调节肌肉收缩 内膜系统的发源地 (二)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GC) 扁平囊 小囊泡 大囊泡 分泌泡 大囊泡 小囊泡 扁平囊泡 分泌面 形成面 1、在分泌功能旺盛的细胞中,GC很发达 2、GC的发达程度与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3、GC在细胞中的位置基本固定 功能:蛋白质加工 *膜上嵌有质子泵 *膜蛋白高度糖基化 *多种载体蛋白 (三)溶酶体(lysosome) 膜结构特点: (三)溶酶体(lysosome) 溶酶体的发生 (6-磷酸甘露糖) N-糖基化 磷酸化 (三)溶酶体(lysosome) 初级溶酶体 (primary lysosome) 次级溶酶体 (secondary lysosome) 残余小体 (residual body) 异噬性溶酶体 (heterophagic lysosome) 自噬性溶酶体 (autophagic lysosome) 消化底物 溶酶体的功能:消化作用和防御作用 (三)溶酶体(lysosome) 溶酶体的功能:消化作用和防御作用 异噬性溶酶体 自噬性溶酶体 溶酶体与疾病 矽肺 (四)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微体 氧化酶 RH2+O2 ? R+H2O2 2H2O2 ? 2H2O+O2 过氧化氢酶 标记酶 哺乳动物:肝细胞,肾细胞 氧化分解血液中的有毒成分,起到解毒作用 类核体(尿酸氧化酶) 标记酶 过氧化物酶体与溶酶体的区别 ?过氧化物酶体和初级溶酶体的形态与大小类似,但过氧化物酶体中的尿酸氧化酶等常形成结晶状结构,可作为电镜下识别的主要特征。 ?通过离心可分离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 尿酸氧化酶 (五)核糖体(ribosome) 核糖体类型:附着核糖体 游离核糖体 核糖体化学组成: 50 34 沉降系数 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 1S=10-13 Sec 核糖

文档评论(0)

贪玩蓝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