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VIP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2.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杜甫诗中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3.背诵《杜甫诗三首》,并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二、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法、整合法、概括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来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感受能力,并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来增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便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35岁以前都在读书和游历,饱读了诗书,开阔了眼界,可以说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了充足的准备。然而杜甫到长安待了十年也只不过做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相当于仓库管理员)。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漂泊生涯,他先后转辗西南各地,后来又举家东迁,在从成都漂往湖湘一带时,中途在夔州滞留了两年,此时经历过多次漂泊后流寓到夔州的杜甫,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怎样?他当初的政治理想发生动摇了吗?此时的杜甫每天心里在想着什么?从《杜甫诗三首》我们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内心情怀?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悟诗意 铺垫:课前要求学生早自习认真预习三首诗歌,注意字音,翻译文章,梳通文意。 1.点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语气) 2.学生听诗歌朗读磁带(纠正字音、节奏、语气方面的朗读错误) 3.全班学生朗读诗歌(正确朗读诗歌,思考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的共同特点 铺垫: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自由发表感悟。 设问:读了这三首诗歌,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都写于流寓夔州的漂泊时期 2.都是写于秋天(一、三首直接写秋) 3.都反映了杜甫的思家念国之情 4.诗风都显得沉郁顿挫 教师点拨:作诗一首,概括杜甫漂泊中的情怀,又引发学生思考。 流寓到夔州, 独思在深秋。 家国身世恨, 都入漂泊中。 四、重点分析:杜甫的漂泊情怀 1.思考:流寓夔州的杜甫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怎样呢? 提示:抓住诗歌关键词句分析 学生朗读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 (1)《秋兴八首(其一)》 孤独(孤舟) 悲伤(泪) 焦急(催、急) (2)《咏怀古迹(其三)》 凄凉(独留青冢向黄昏) 怨恨(分明怨恨曲中论) (3)《登高》 漂泊(常作客) 孤独(独登台) 穷愁多病(百年多病;艰难苦恨繁霜鬓) 衰颓失意(潦倒) 2.概括与分析:试用一句话概括每首诗的诗旨并加以分析。 概括要求:(1)每句话只用七个字;(2)要把诗题带进去。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概括分析一首诗歌。 学生朗读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 (1)《秋兴八首(其一)》 诗旨:秋兴触景思故园。 点拨:引导学生围绕“思”字分析景物描写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意象: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 特征:凄凉、衰败、动荡、阴沉。 意境:悲愁、萧森。 作用:象征当时动荡、衰败的唐代社会。 (2)《咏怀古迹(其三)》 诗旨:咏怀古迹怨朝廷。 点拨:引导学生围绕“怨”字来分析“借古讽今”的手法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借古:记叙昭君一生的悲剧:①对比:去(朔漠) 留(青冢);②对比:生(省识春风面) 死(魂归)。 抒怀:抒发诗人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3)《登高》 诗旨:重阳登高忧家国。 点拨:引导学生围绕“忧”字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意象:秋风、天空、猿猴、飞鸟、落木、长江。 特征:萧森、动荡。 作用:既象征当时的社会状况,也烘托出诗人孤苦悲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忧民之情。 3.总括三首诗的诗旨:从杜甫的三首诗歌,可以看出流寓夔州的杜甫怎样的情怀?(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小组讨论,整合三首诗歌的共同主旨:悲秋中的漂泊情怀。 点拨:三首诗歌都写出了杜甫在漂泊的时候所抒发的羁旅的愁思、家园的忧伤和身世的感慨,诗风沉郁厚重,悲凉凄清。 五、探究:你是怎样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怀的? 提示:1.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2.联系杜甫的思想;3.联系《杜甫诗三首》。 投影显示: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杜甫当时所处的唐代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思考,小组探究后明确: “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帝国由盛转衰,使广大人民陷入动乱之中,杜甫也由一个朝廷小官跌入普通逃难者之列。这期间,杜甫亲眼看到饿殍载道的惨相,亲身经历了妻离子亡的痛楚,但杜甫站在广大人民的行列,共同承受了这场灾难。苦难使杜甫变得更加坚强,使他与人民的感情更加亲近,对祖国的挚爱更加强烈,思想也更加成熟。杜甫在漂泊的时候,即使穷愁多病,纵使孤独寂寞,纵然壮志难酬,也始终没有动摇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的政治抱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eiwoduz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