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副本解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哲理文段: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美丽的容颜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珠宝的华光因风雨的侵蚀而黯淡。美丽、富有、地位、权势,最终都湮没在岁月的深处,唯有崇高的品格、精神,穿越苍茫的岁月而熠熠生辉。历史是一座灯塔矗立在人生的高处,指引方向,烛照千古。一切永恒传承的精神都是利他性的,能够跨越时空依然美丽的是脱尽名缰利锁的至真至纯。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领会含意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如《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等。《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本文选自《南腔北调集》。这是一篇抒情叙事散文。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左联”五位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撰写了这篇纪念文章。“左联”五位烈士是柔石、白莽、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美国·斯诺) 文章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 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同时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 2月7日夜或8日晨,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 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解题 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题目时应该怎样停顿?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还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什么? 应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因为这是一篇纪念烈士的文章,“纪念”是中心词。 2、作者为什么要“忘却”?“忘却”什么?“忘却”的手段是什么?“忘却”的目的是什么?请精读第一段,找出答案。 忘却原因: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 忘却的内容:“悲哀”; 忘却的手段:“写一点文字”; 忘却的目的:“给自己轻松一下”。 3、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不敢”: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 “不愿”:不想惹是非,明哲保身 “不屑”: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青年作家遇害是小事一桩 《文艺新闻》:隐约其辞 4、作者与白莽有过几次交往?从中可以看出白莽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次会面是白莽送书。 外貌描写:“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第二次会面是白莽送译稿。 “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一笔带过。 主要笔墨用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 白莽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因为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未免有些意气用事。 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从翻译的角度看),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 爱憎分明 第一次会面后白莽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个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 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厚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这一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将革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也表现了他对鲁迅的信任。 【另有一次写到白莽(第四部分)是在其遇害后,作者翻查白莽留下的《彼得斐诗集》,看到了一首译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写出了白莽的革命理想。 】 坦诚率直、乐观坚定 5、写白莽出狱后与作者会面,接着转到为“我的两本书痛惜”,并补叙了一段

文档评论(0)

bbnm588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