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东台市寿县安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VIP

安徽省东台市寿县安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省东台市寿县安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疏通文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 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诵读 讨论 质疑 交流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简介(参看《优化设计 》,然后摘录要点在课本上) 2.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4、确认重点词义、句式。 (一)词类活用 单于壮其节 意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 (二)句式积累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4、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5、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6、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7、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8、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 9、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二、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三、阅读第1~2段,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1.朗读、翻译 2.思考问题:苏武是在什么背景下出使匈奴的? 答案见《优秀教案》第179页 第二、三课时 一、阅读第3~8段,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分角色朗读 2、文句翻译 二、讨论探究 1、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第121页 《优秀教案》第183页 2、找出卫律、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第122页 《优秀教案》第180页 3、以卫律、李陵劝降和苏武的回答,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 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第122页 《优秀教案》第183页 本文在塑造苏武这个可歌可泣的人物时,主要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提示:个性化人物语言、 典型环境烘托、次要人物对比衬托等) 答案见《优秀教案》184页 第四课时 一、阅读第9~10段,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1、朗读 2、文句翻译 二、思考: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及回国以后的事情写得很简略,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答案见《优秀教案》第183页 三、总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121页 四、思维拓展: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对民族忠诚。 2、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三、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完成《优化设计》配套练习 【学习反思】 附:课外积累: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