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技术分析.ppt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技术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原始农业 狩猎 家畜饲养业 主要 方式 伴随 原 始 人 的 生 活 思考:我国原始农业的分布及具有哪些特征? 一、农业起源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在发展的初期就显出地域的差别,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南稻北粟) 2、原始农业的分布及特征 五谷 丰登: 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不同说法) 六畜兴旺: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农具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中国 农具 发展 原始农业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唐 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石犁 石锄 石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原始农业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铁锄 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 西汉中期 唐代 耦犁 曲辕犁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特点: 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 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 极易适应水田耕作。 右上:三国马钧翻车 上、右下:唐宋时期筒车 灌溉工具的改进 中国 农具 发展 原始农业阶段 进入文明时代 唐代 大多为石、木、骨质,制作和用途较简单 (粗放型) 铁农具的推广和牛耕的出现 畜力取代人力使用便捷,效率高。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1.农具用材质量的变化,耐用性、实用性能加强:由石器、骨器、木器到金属工具,到铁农具的出现; 2.工具种类不断增加,技术得以突破,能完成多道工序:由耒、耜到曲辕犁; 3.农业动力的变化:由人力到畜力——牛耕的出现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思考1:结合上述中国农具的发展变化总结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其变化体现了什么发展过程? 古代农具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借用牛力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并说一说水利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治理黄河 (王景) 地方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西域) 三、水利工程建设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都江堰 分水鱼嘴 这是一幅空中航拍的图片, “鱼嘴” 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飞沙堰 “飞沙堰”,这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即水位测定水尺,是水文观测的主要标志。战国时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3座石人,可视为中国最早的水尺。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石人水尺。 石人 庄严的放水节仪式 2004年4月4日,一名少女将象征四海之水的圣水倒入岷江。当日,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祀水”的壮观场面在中国都江堰市清明放水节上重现。据传,为祈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古蜀人自古以来就有杀猪宰羊以“祀水”的习俗。都江堰修建后,“祀水”活动遂演变为以纪念李冰治水功绩为主,一年一度,世代相传。 郑国渠渠首遗址 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王景)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后汉书·王景传》 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局部 《河防一览图卷》,明代潘季驯著,14卷。该书阐述了黄河演变的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治黄实践经验和主张,是16世纪后期我国治理黄河的代表著作之一。 黄河的治理 坎儿井外观 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853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坎儿井由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