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 整体感知: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开端(1-15):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被抬进美术教室。 发展(16-45)怀疑伤兵医院就是母校改建的。 高潮结局(46-53)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六、主题:小说通过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七、写作特点: 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1、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17年出生德国科隆市一个雕刻家家庭; 2、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 一 作家介绍: 4、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5、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等 lǐn bǒ shì hè táng kuàng qiǎng bǎo jìng guī 威风凛凛 颠簸 吞噬 赫然在目 搪瓷 镜框 襁褓 径自 玫瑰 二 正音正字: 1、在对小说进行分析时,要先弄清楚这故事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2、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之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时间: 地点: 环境: 主人公: 战地医院(原是一所文科学校) 盟军攻入德国的一个夜晚 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之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1)、到底受了什么伤? (2)、现在是不是就在母校里? 发烧、疼 (10) 打针、热乎乎(17) 叫喊(20) 胳膊、腿不能动(39、40)医生注视、低语(41) 美术教室的布置(6、7、8、9、11、12、13) 画香蕉(13) 门上的十字架(46) (1)、到底受了什么伤 (2)、是不是母校 我的手迹! 失去双臂和右腿! 四 讨论探究: 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为什么?作者借人物塑造表达对战争怎样的看法? 是主动去的,从“我”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 一、P47 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二、P47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 通过“我”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2、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 “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我”对于侵略战争缺乏认识,“我”糊里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的受了重伤回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我”去的,“我”被狠狠地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可怜的小人物。 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题目的含义: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是对军国主义思想讽刺和否定。 题目的作用:(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2)是对我处境的讽刺;(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4)表达反战的主题。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 小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越前永平寺僧人也进行军事训练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日本出现了战争狂热 1、为下文我对学校的确认作铺垫,突出艺术学校的特征。 2、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原来的学生成了伤兵,反复描写学校的艺术环境,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反差。 3、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的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同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