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熊猫保护
浅析大熊猫保护 生态学 王安蕤 1042041012 简介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食肉目熊科,竹子为主食但别的也照吃,分布于陕甘川一带山区,因为栖息地的缩小和碎片化而归入IUCN红名册的“濒危” 物种。 熊猫濒危是因为繁殖力差吗? 我们对“熊猫繁殖力差”的印象,几乎肯定是来自以前动物园圈养的熊猫。在上个世纪的圈养环境下,这的确是事实,而且往往伴随很多血淋淋的惨剧。 1936-1945年间有14只大熊猫运出国门,伦敦动物园一地便获得5只,但无一例繁殖成功。 1961年第一只圈养环境下大熊猫在北京出生,但因为饲养员没有经验,温度调节不当,数天后便死去。 1972年赠与美国的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性成熟之后又花了五年才首次怀孕,随后十年里产下五只幼体却全部夭折。历史上,熊猫圈养繁殖的三难让不知多少饲养员费尽心血。 这些年来国内许多熊猫保护区在人工繁育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05年卧龙保护区的一张合影。16只熊猫幼仔全部为当年出生。】 大熊猫在野外的真实繁殖情况又如何呢?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存策略,要比较繁殖力的话不能跨界。熊猫的繁殖力显然不如猫,但你怎么不和大肠杆菌去比呢……因此最佳的比较对象应该是大熊猫的现存最近亲——熊科的其他7个物种。(过去大熊猫曾经单立一科,但现在较多的意见是把它归入熊科。) 还是用数据说话吧…… 一只典型的雌性熊猫大约在6岁时生头胎。我们不清楚野外熊猫平均每胎几只,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1只出巢。这只出巢的熊猫幼仔的成活率(能够成功活到2岁左右,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大约是70%-90%。只有养大了当前的孩子,母亲才会去怀下一胎,平均每2.2年繁殖一次。综上,到20岁可以养大5-6只后代。 相比之下,一只加拿大地区的棕熊,8岁生头胎,平均每胎2只,成活率60%,每4年繁殖一次,到了20岁也不过养大5只后代。 当然加拿大对于棕熊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环境,其它地方的棕熊繁殖力会略高一些。但现在这些残破的栖息地也不是熊猫的最好环境。历史上绝大部分熊猫化石是在当时500-700米的海拔出现 让人吃惊的是,人类,种群数达70亿,在中国这个区域内,到了20岁只有0只后代。 无论如何,从数值来看,熊猫的繁殖力大概算不上“出色”,但和别的熊比起来并不落下风。既然大部分熊在野外过得都不错,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大熊猫濒危和它的繁殖力有关。 大熊猫发情难、性冷淡? 在过去的圈养条件下,的确如此;但野外不一样。要知道野生的大熊猫雄性平均有9.8平方公里的领地,雌性更是有23.7平方公里。熊猫平时独居、不触犯他人领地,但繁殖期的时候会聚到一起实行群婚制,几只雄性会相互竞争,雄性和雌性都可与多个异性交配,不论平日生活还是恋爱都相当自由。相比之下,圈养大熊猫大多只能生活在狭小的笼子里,许多动物园更是因条件所限只能养一对,能不得抑郁症就不错了,还被逼着包办婚姻,这叫人家怎么产生爱情。野外大熊猫成年后表现出繁殖行为的比例是100%,而到2000年为止圈养大熊猫只有26%,没有可比性。 大熊猫缺乏性教育和育儿教育? 圈养条件下那是当然。野生的熊猫幼仔8-9个月断奶,但之后依然跟在母亲身边,到了1.5-2.5岁才基本自立(有的到了这时候还赖在母亲身边,虽然生活不依靠母亲了)。相比之下,早期的圈养繁殖追求短平快,往往幼仔6个月就强行断奶、拖出去分居,以免影响母亲下一个发情期。这样的幼仔能学到性教育才怪。 但这件事情背后有个更大的悲剧:圈养母亲自己可能都没有受到过性教育。 我想正是因为这样,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会组织所有进入青春期的公、母熊猫共同观看此类“熊猫做爱”的“科教小电影”。 大熊猫幼仔发育不良、成活率低? 幼仔个头小是真的,成活率低那是瞎说,上面已经提到了,野外成活率可以达到70%-90%,要知道今天的乍得和阿富汗等国家,人类儿童存活率(5岁之前不夭折)也不过是80%;中世纪的欧洲这个数值更是只有可怕的50%。数据在此,所谓“熊猫妈妈不会养孩子”的说法也不攻自破。当然早期圈养下成活率是真低,不过圈养问题已经说得够多了…… 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些物种很成功,有些不那么成功,但是我们眼中所见的每一个生命迄今为止都生存了下来,它们都是自然选择的胜利者。大熊猫的策略并不以繁殖力见长,但它的生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