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我村村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人:经济法政学院法学122班徐强
时间:2013年?1 月?25 日
地点: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曹集乡道方村
在城市化的今天,当人们的目光越来越集中于城市的时候,农村也在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党和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改变了以前农村“脏乱差”的形象。从乡间坎坷的土路到平整的沙石路再到坚硬的水泥路面;从茅草土房到砖石瓦房再到混凝土楼房;从涓涓溪流木板桥到涵洞拱形桥再到坚固的一体桥(然而水却从沟满河平到一潭死水再到干枯见底);从糠咽菜到青菜果蔬到鸡鱼肉蛋……农村已然实现了小康社会。当下城间楼市火热、房价昂贵,考虑在农村生活下去也是值得研究的。为了切实了解村民的想法,把握农村生活现状,我走访了一些村民并到村部查看了一些基本资料。整理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
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为了建设新农村,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下,我村共铺设水泥路面13548.4米。告别了以前每逢阴雨到处是泥泞的尴尬,基本实现于至乡里及邻近村落的自由方便快捷交通。在铺设水泥道路前,村民委员会广泛征求了全村村民的意见,经超过2/3委员投票确定后,报乡政府审查由其送县政府批准,由县政府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工程队进行铺设;为了缓解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我村新增垃圾收集站点9个,极大的方便了群众。为了及时腾空收集站和处理掉生活垃圾,村委会采购了一台垃圾装运车,每日早上7点开始全村的垃圾清理运输工作。对此村民表示十分满意。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不少老辈村民表示农村又回到了解放前式的清新干净;自2006年初至2013年12月底,我村积极响应国家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村民自筹资金(工程水费)的基础上,也得到了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共翻新建成新型中型桥梁2座,小型桥梁3座,微型桥梁20余座(田间地头用于水利灌溉),给农村带来了现代社会的文明;村委会基于群众切实需要,2011年5月份要求供电公司拆除老旧变压装置13处(每组都有一个)更换老旧线路共5万余米,并要求其新架设3条孤立线路,解决4户散户的用电问题。
(二)村民自觉自治意识得到加强:
1月23号进行了新的低保户确认工作(一个星期前公布了申请低保的名单),各庄村民代表积极参与表决。工作结束后,由村主任张同元带领村干部对符合条件的村民挨家发放低保补助金及春节慰问品。基本建成并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在之前,村干部感觉工作难以开展,众多决定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主要原因在于村民不热心村务的自决与管理,对村部的决定也缺乏理解与认识,从而不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或者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如今,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已然完善,村民越来越喜欢在田间地头谈论村务,也能积极的投身新农村建设。
(三)村民收入提高:
2010年,我乡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基本实现小康。我村属于乡里中等发展水平村落,也基本实现了村民的整体小康。村部按乡里要求,印发了宣传和普及实现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意义的宣传报,贴在了各家各户的大门上;年前,在外出务工人员基本返乡时,我村组织了第三届农业发展经验交流会,邀请了各庄种田能手发言,并得到了乡领导的关注(并请村长在会上代为宣读讲话,乡领导说: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本,也是我们农民的保障,发展好农业,简单说就是种好地不仅能够给我们增加收入,也能给国家做出贡献。这次的经验交流会,定可以解决一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常见复杂疑难的问题,对于提高产量,整合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之所以与土地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就在于土地之前是农民的命根。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土地(1986年我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每组每人均地1亩至2亩不等),才使得饥寒交迫的百姓得以果腹。如今的土地,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再次给农民们带来不可小觑的一笔收入。我村共有蔬菜大棚18个,分散于各个庄子;有菌类大棚5个,集中在侍前组和小庄组;甲鱼养殖水面20余亩;规模草鱼嘉鱼武昌鱼等常规鱼种养殖水面高达100余亩;共有苗圃2个,种植各种不同经济观赏树木,由县政府和乡镇府统一收购,用于县乡两级的美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老人和孩子众多
青壮年外出务工(此实为农村村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导致家庭问题突出,表现为家庭关系淡漠紧张,尤其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疏远,老人无人赡养。据统计,我村外出务工人员比率高达27.9%,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致使少数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无人照顾。虽然村委会设立了一些娱乐场所,但是也不能满足这些村民内心对于亲情的需要。对于此,城市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寂寞与孤独呢?见面都不知道是否住在一个小区,甚至连对门何姓都不知道。
(二)出现土地荒置,土地利用率不高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家中的土地无人耕种,土地有少量荒废现象。在与乡签订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中,有不得荒废闲置土地的条款。土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