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0060301.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20060301

第二章 采暖建筑节能规划 采暖建筑节能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建筑选址、分区 建筑和道路布局走向 建筑方位朝向 建筑体型 建筑间距 冬季风主导风向 太阳辐射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 1. 建筑选址 (1)避免“霜洞效应”――不宜建在凹地里 1. 建筑选址 (2)向阳 避风 在最佳建筑朝向范围内 选择满足日照间距要求、不受周围其他建筑严重遮挡的基址 利用住宅楼群合理布局,争取日照 1. 建筑选址 在多排多列楼栋布置时,采用错位布局, 利用山墙空隙争取日照; 1. 建筑选址 点、条组合布置时,将点式住宅布置在好朝向位置,条状住宅布置在其后,有利于利用空隙争取日照; 1. 建筑选址 在严寒地区,城市住宅可通过利用东西向住宅围合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周边式住宅方案 1. 建筑选址 全封闭围合时,开口的位置和方位以向阳和居中为好。 (3) 避风建宅,减小热损失 2. 建筑布局 (1) 建立气候防护单元 2. 建筑布局 (2) 单元组团式布局 2. 建筑布局 (3)使道路走向平行于当地季风主导风向 (4)防止风漏斗 2. 建筑布局 (5)防止下冲气流 3. 建筑形态 (1)体型系数 对于1000~8000平米南向住宅,建筑栋深设计为12~14m,对建筑节能比较适宜。 3. 建筑形态 (2)设计有利避风的建筑形态 a. 风在条形建筑背面边缘形成涡流,建筑物高度越高,深度越小,长度越大时,背面涡流区越大。 3. 建筑形态 3. 建筑形态 c. 将冬季迎风面作成一系列台阶式的高层建筑,有利于缓冲下行风。 3. 建筑形态 d. 外墙转角由直角改为圆角,有利于消除风涡流。 e. 低矮的圆屋顶形式,有利于防止冬季风的干扰。 f. 屋顶面层为粗糙表面,可使冷风分解成无数小的涡流,既可以减少风速,也可以多获得太阳能。 g. 选择相互日照遮挡少的建筑形体。 4.日照间距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 在大寒日城市居住区住宅的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够获得日照,而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2小时。 日照间距=建筑的高度×日照间距系数 5.建筑避风 (1)利用建筑物阻隔冷风 (2)设置风障 5.建筑避风 5.建筑避风 (3)避开不利风向,封闭西北向 (4)减少冷空气对建筑物的渗透 (5)避免局地疾风 5.建筑避风 5.建筑避风 (6)建筑形态与气流 深度、长度、高度、风向与建筑物长边入射角度 建筑物越长、越高、进深越小,其背风面产生的涡流区就越大,流场越紊乱,对减少风速、风压有利。 5.建筑避风 5.建筑避风 5.建筑避风 6. 建筑朝向 6. 建筑朝向 6. 建筑朝向 6. 建筑朝向 * * 图1 对建筑物的“霜洞”效应 图2 北京地区太阳辐射热日总量变化 (kcal/m2.d) 图3 错落布置,利用建筑物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 图4 条式和点式住宅结合布置改善日照效果 图5 东西向住宅四种接拼形式比较 图6 气候防护单元 图7 单元组团式布局 图8 风漏斗改变风向与风速 图9 建筑物组合产生的下冲气流 规范中的限值,随地区不同、建筑形式不同而不同: 体型系数指建筑外表面积与其包围的体积之比: 对于采暖地区而言,体形系数对居住建筑能耗影响显著。 体形系数由0.4减少到0.3,围护结构传热损失可降低25%, 全年采暖空调能耗可减少13%。 加大进深8m改为14m,能耗指标降低11%~33% 。 体形系数与建筑能耗 (1)体型系数 6~8层 5000~8000平米 5~6层 3000~5000平米 3~5层 2000平米以下 适宜楼层 建筑面积 (1)体型系数 图10 条形建筑风环境平面图 b. 适当的形状布局对防风有利 L形建筑风环境平面图 凹形和口形建筑风环境平面图 图13 台阶立面缓冲下行风 自遮挡 冬至日某小区日照模拟结果(9:00) 冬至日某小区日照模拟结果(12:00) 图14 风障 图15 不同密度障碍物的挡风效果 图16 低层与高层建筑物直接的相互作用 3.0 由建筑物下方穿过的气流 2.5 建筑物拐角处气流 1.3 建筑物之间的风旋 风速比 位置 图17 风洞 图18 建筑物深度变化对气流的影响 图19 建筑物长度变化对气流的影响 图20 建筑物高度变化对气流的影响 图21 不同入射角影响下的气流示意图 图22 风向相同间距不同时迎风面风速百分率(绝对值)的比较 * * *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