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一传染与免疫详解
第十一章 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第一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感染不是疾病的同义词!) 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一、感染的途径和方式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 (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1.感染的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 感染、接触感染、垂直传播 2. 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a)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 、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b)极少数能穿过皮肤(如血吸虫、钩虫) ; c)有的能穿过粘膜(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诊病毒) ,然后通过血循环达到特定组织部位、造成病变;有的(如白喉杆菌)能附着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产生毒素,引起各种症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机会致 病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 殊情 况下可致病! 毒力:又称致病力(pathogenicity),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对细菌性病原体来说,毒力就是菌体对宿主表面的吸附,向体内侵入,在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组织的扩散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 1)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 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龋齿。 (2)繁殖与扩散能力: 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 病原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旧称“扩散因子” (spreading factor),可水解机体结蒂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引起组织松散、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体迅速扩散, 因而可发展成全身性感染。Streptococcus(链球菌属)、 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和 Clostridium(梭菌属)的 若干种可产此酶。 链激酶(streptokinase):又称血纤维蛋白溶酶(fibrinolysin),能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胞浆素原),使之变成血纤维蛋白溶酶(胞浆素),再由后者把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凝块水解,从而有利于病原体在组织中的扩散。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溶血链球菌)可产此酶。在医疗实践上,细菌的链激酶已被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肺栓塞以及深部静脉血栓疾病等。 卵磷脂酶(lecithinase):又称α毒素,可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尤其是红细胞。如C.perfringens的毒力和蛇毒主要功能都由此酶引起。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2)毒素(toxin)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特点: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