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 甫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与李白、白居易、元稹人称“盛唐诗人四大家”。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应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分为四个时期:
1 读书和漫游时期:
(三十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2 困居长安时期
这一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胃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钥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长安十年困苦生活后对朝庭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重用。
3 为官时期
杜甫(四十四至四十八岁)之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廘州,独自投肃宗,中途被安时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败再败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见闻真实的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 西南飘泊时期
杜甫(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飘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燹州住两年,继又飘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四 家庭
妻子
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遗憾的是杜甫没有为妻子立传,但杜甫诗中却多次提到她,虽然片言只语,我们对诗圣背后伟大女性还是肃然起敬。
子女
两子:宗文、宗武;另有一女名为:凤儿。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