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法国篇(上).docVIP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法国篇(上).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法国篇(上).doc

读书文摘 题目: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篇()5年九月下,第4~9页 在二战同盟国阵营中,法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惨遭灭国厄运的大国。所遭遇的译作”)更沦为世人的笑柄。正因为法国在1940年的战役中败得如此之惨,以致后人几乎无人尝试站在法国的立场上,去探究马其诺防线背后的深层谋划。·夏伊勒所著《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虽有史诗之恢宏,无奈作者实不知兵,只能泛泛”“军事理论教皇”)的影响,谋略论者往往简单地将法军败因归结为德军巧妙地绕过了马其诺防线,;,未”的原则,假如法军达信防御的威力,边境上。,恰恰相反的苦心孤诣綮。00年来的欧洲大英法争霸。”,更不要说失败了。故而,法国高层在深刻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结论: 3.未来战争仍是一场防御占优的战争,故而要竭力发挥防御优势。 先不论法军的判断是对是错,很显然,其中第二和第三条之间带有某种矛盾性。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只有攻势行动才能将战场展开于国境线外。因而,法国要考虑的是如何将防御的战术优势与攻击的战略优势相结合,谨慎地选择推进的方向和时机。 第一条则很难做到。因为当年收获惨胜苦果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法国,大英帝国也是其中一员。因而,包括李德哈特在内的诸多英国战略家,纷纷高呼放弃欧陆责任,反对组建大规模陆军,不再卷入欧洲大陆的战争,英国民众更是不断掀起反战浪潮。在现实主义阵营中,则不乏认为德国威胁已经远去,现在要警惕新拿破仑帝国的声音。当此之际,英国政府在制定欧陆政策时,难免瞻前顾后,顾虑重重。 但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居然同时兼顾了如上三条,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态势,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马其诺防线的修筑。 暗藏玄机的防线 马其诺防线首先是对防御占优原则的回归,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之所以修筑在法德边境线上,正是要逼迫德军日后重启施里芬计划。假如战争在法德边境上展开,则很可能打成一场纯粹的法德战争。这种战争,无论是持久还是速决,法国都胜算甚微。但是,假如德军被迫重启施里芬计划,就将践踏低地国家的主权,从而威胁大英帝国的安全底线,这样才有希望将法德战争变成反德同盟的战争。相反,如果法国将防线修在法比边境,不仅将横穿工业精华地区,而且等于逼迫德军从南路进攻。这不利于法国达成外交目的,更何况,这一带土质松软,也不便于修筑重型混凝土工事。 到1938年的春天,大英帝国防御委员”,目的在于“迫使我们为了保护多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视为关键的一个地区而进行陆上干涉”。因(,沿戴尔河一这样一来沦形成,锁死德军持久状态。让德国逐渐失。苏联趁机败。这一次也不例外,。。,德俄之间扶植中波兰是法国非常注重与波兰。但是意味着一旦德军。相反如需要相对弱小的发起牵制性进攻。也可以说法国和波兰的是无责任联盟,对波兰则。好在波兰高层多有勇,甘心承担联盟风险。希特勒就是看穿了这一点所以要抢在西线开战前先打倒波兰。“,波兰一定会趁我们在西线作之对我们的后方发起突袭。”,法军果然”。在二战前,这不仅是法军的结论,也是德军总参谋部精英们的共识。这就是为什么德军高层一直反对西线攻势作战,德军名将博克直到开战前夕仍坚持反对将主攻方向放在阿登山区,因为那是一个太过明显的陷阱。 当希特勒坚持要在西线攻击时,总参谋部也只好硬着头皮重走施里芬计划的老路,寄希望能发挥德军装甲部队的作战-战术机动优势,抢在英法联军在比利时境内形成坚固防线之前实现突破,进入法国东北部工业地区,然后转攻为守,等待政治解决。因为除此之外,实在无路可走。 对于这个方案,一向追求彻底胜利的希特勒非常不满。他在1939年11月初,曾指着地图上的阿登山区问:“可不可以从这里进攻?”对这个充满元首式直觉力的提议,参谋总部和陆军司令部都不敢怠慢,他们迅速咨询了相关专家。在得知装甲部队可以通过这个地区后,他们准备有限度地修订原计划,在阿登山区增加一个主要依靠装甲兵力的助攻行动,以配合北方的主攻,力争尽快突破戴尔河防线。 但是,这个计划成功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德国内部普遍弥漫着悲观情绪。而法军虽不清楚德军的具体谋划,但确信自己苦心经营的战略态势坚不可摧。法军正是在这样一种高度自信中,迎来了1940年的西线之战。 西部防线的惊变 当战斗在1940年5月10日打响时,联军上下一片处之泰然的气氛。联军总司令甘末林神气活现地在司令部里来回走动,甚至哼起了军歌,他自信“我将逮住他们”。一位目击者称,他从未见过甘末林如此开心和振奋。法国陆军部长对甘末林则深表信任:“一切都在甘末林的控制之下,他正将计划付诸实施。”某位法国将军欣喜地说:“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时刻。”即便是德军装甲兵团在阿登山区突然出现,也并未让法军高层手足无措,因为一切皆在预料之中,某些法军高级将领甚至会生出“没想到德军会蠢到这步田地”的想法。 当第二天的战斗结束时,阿登方向德军的前锋已经横扫了默兹河以东、阿登山区边缘的法军前哨部队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