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答案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答案
一、(25分)填空题
1. (6分 2.,(4分) 3.(6分)
4.,,(9分)
二、(20分)
1.令表示物块的质量,物块在斜面上滑动的加速度,(1)
物块滑到斜面底端的速度 (2)
以传输带为参照系,物块滑到传输带的初速度大小。 (3)
运动方向与传输带边缘的夹角满足。 (4)
物块在传输带上作减速运动,其加速大小为。 (5)
当物块与传输带相对静止时在传输带上运动的距离, (6)
物块不超过传输带的边缘对应的最小摩擦系数应满足(7)
因此可得。(8)
2.物块对传输带的摩擦力大小, (9)
方向与的方向相同。从地面参照系来看,传送带速度为,单位时间内物块对传输带所做的功
, (10)
因此负载所引起的附加功率
。 (11)
考虑到无负载时电机的输出功率 。(12)
有负载时电机的输出功率为 。(13)
设有负载时的工作电流为,则,(14)
解之得。(15)
评分标准:(2)式2分,(3)、(4)式共2分,(6)式2分,(7)式3分,(8)式1分,(9)式4分,(10)式2分,(13)式2分,(15)式2分。
三、(20分)
设轻杆的杆长为,当杆与水平线的夹角为时,球1和球2的速度分别为和,杆转动的角速度为。因机械能守恒,有。 (1)
又因, (2)
可由(1)、(2)解得 (3)
轻杆与两小球构成的系统对转轴的角动量, (4)
由角动量定律有。 (5)
根据角加速度的定义, (6)
由(2)、(4)、(5)、(6)各式得。 (7)
当两球都未脱离轻杆时,两球都绕转轴作圆周运动,球1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分别为 (8) (9)
以表示沿垂直于轻杆方向球1与杆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以表示沿着轻杆方向球1与杆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 (10)
(11)
由(3)、(9)、(10)、(11)各式得 。 (12) 。 (13)
对2球作同样的分析,沿垂直于轻杆方向球2与杆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沿着轻杆方向球2与杆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分别为 , (14) 。 (15)
由(12)、(14)式可知,杆与小球1、杆与小球2的最大静摩擦力相等,而(13)、(14)式表明小球1与杆的摩擦力大于小球2与杆的摩擦力,故在转动过程中,小球1与杆之间的摩擦力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故小球1先滑动。设1球开始滑动时,细杆与水平线夹角为,则,
即, (16)
由(16)式并代入数据得 。 (17)
当时,球1开始向外滑动。由于球1的初始位置紧靠轻杆末端,球1从开始滑动到脱离细杆的时间可忽略不计,因此球1脱离细杆与水平线夹角也为。
球1一旦脱离轻杆,因轻杆没有质量,球2与轻杆间的相互作用立即消失,此后球2只受重力作用而作斜舞女运动,注意到(2)、(3)、(7)各式,抛出时的初速度。 (18)
初速度的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 。 (19)
在球2作抛体运动的过程中,球与轻杆间虽无相互作用,但球仍套在杆上,轻杆将跟着球运动,但不会干扰小球的运动。当球离转轴的距离再次等于时,球2便脱离轻杆。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根据斜抛运动规律可得任意时刻(取球2开始作抛体运动的时刻为计时起点)球2的位置坐标
, (20)
, (21)
球2脱离细杆时有
。 (22)
利用(17)、(18)、(19)各式得
, (23)
从而解得
。 (24)
此时
。 (25)
设球2脱离细杆时细杆与水平线夹角也为(如图),则
, (26)
(或弧度)。 (27)
评分标准:(3)式2分,(7)式3分,(12)~(15)式各1分,(16)式2分,(17)式1分,(18)式2分,(19)式1分,(20)~(22)式各1分,(26)、(27)式各1分。
四、(15分)
解法1:
以表示质点的质点,表示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表示转动角速度,表示间排斥力的大小。根据牛顿定律有
, (1)
, (2)
, (3)
。 (4)
由(1)、(3)两式并利用(2)、(4)两式可得
。 (5)
考虑到几何关系
(6)
并利用已知和的表示式。可由(5)得到
(7)
又,由(2)、(4)式可得。 (8)
带入已知的和的表达式可得
。 (9)
联立(7)、(9)从而有
。 (10)
如果,则意味着方程
(11)
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压液氧泵原理、结构及检修、结构及检修课件.pptx VIP
- 内蒙古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学设计教案.pdf
- 抗战胜利80周年党课:铭记历史担使命,砥砺奋进新征程(附文稿).pptx VIP
- 2025年基本医疗保险管理.pptx VIP
- 千岛湖汽车客运北站发车时刻表.doc VIP
- 跟动物学“智慧”..ppt VIP
- 理事会理事候选人会员代表推荐表.docx VIP
- 人民医院被服库采购、驻店及配送服务项目(2包:巾单辅料等被服类) 投标方案(技术标).doc VIP
- 环保行业管道直饮水行业解读与项目盈利性分析:自来水的消费升级.docx VIP
- 2025粤港「组装合成」模块化建筑跨境贸易指南.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