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婴儿肝炎综合症详解
婴儿肝炎综合症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儿科一病区 卢蓉 定义 一岁以内婴儿(包括新生儿) 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以黄疸、肝肿大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 (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 明确病因后冠以具体诊断,不再称婴儿肝炎综合症。 病因 一感染:病毒、细菌及其他感染 二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 1.糖代谢障碍 如半乳糖血症等。 2.氨基酸代谢障碍 如酪氨酸血症等。 3.脂类代谢障碍 如尼曼-匹克病、高雪病 4.其他代谢障碍 如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病 三先天性肝内外胆道阻塞或畸形 四其他:如组织细胞增生症、中毒 感染 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其他感染 病毒感染 已知有10多种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或在婴儿期感染婴儿引起肝炎症状 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不通过胎盘,不存在宫内感染 1988年甲肝大流行期间43例甲肝孕妇(妊娠中期18例,后期25例),分娩后新生儿42例正常,1例死产(原因不明) 可经产道或生后密切接触感染 1例孕妇分娩前患重肝,分娩后死亡 新生儿出生后3周患重肝,后治愈 甲肝潜伏期2-6周 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80年代初期为婴肝主要原因占45% 乙肝疫苗和HBIG应用,发病率下降,占10-20% 传播途径: 1.宫内传播 2.分娩过程中传播(主要) 3.母乳及密切生活接触 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传播 通过生殖细胞、胎盘组织等感染胎儿 感染率16-20%,妊娠后期感染率高 影响因素 母亲感染程度 单项HBsAg阳性10-20% “大三阳” 80-90% 胎盘屏障 妊娠后期及临产前 患发热性疾病可致胎盘通透性增加 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分娩过程中传播 新生儿吞入母血、羊水或其他体液 新生儿破损的皮肤、粘膜、结膜 HBV携带母亲所生新生儿 外周血HBV DNA阳性率60%〉胎儿期 感染者生后3~5月HBsAg阳性(乙肝潜伏期2-5月) 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母乳喂养及密切接触 母亲初乳、唾液 初乳中可测得乙肝病毒标志物 乳头破损 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感染的婴儿 暂时或持久携带者 亚临床型或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 7例肝穿刺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婴儿(外院) 6例为乙型肝炎,2例伴肝硬化(2~5月) ,母亲均为乙肝携带者 宫内或母婴传播HBV与成人慢性肝炎及肝癌有关 肝炎病毒—丙型肝炎 主要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广东9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中 11例(12.2%) HCV 感染 5例有输血制品史,1~2月后肝功能异常 3例无输血史,生后不久起病,2例母亲HCV抗体阳性,证实为母婴传播 巨细胞病毒 由于血制品的严格筛选及母婴乙肝病毒阻断措施的实施、CMV监测手段的增多,巨细胞病毒感染成为婴儿肝炎综合症的主要原因,国内报道43.9%~78.3%,国外报道不是很多。 巨细胞病毒 人疱疹病毒属β亚群,疱疹病毒5型 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和潜伏活化的特性 为弱致病因子,在免疫抑制个体或胎儿和新生儿可引起多系统播散性疾病或单一器官损害 嗜细胞性: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白细胞及脑、视网膜神经细胞和肝细胞等 人类CMV感染极为普遍,发展中国家人群CMV抗体阳性率90~100% 母亲抗体不能使婴儿免受感染,但可减轻症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