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聚酰亚胺的研究概况
高分子材料学(论文)题目: 聚酰亚胺的研究概况 化工 学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学 号 班 级 材料1102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〇一四年五月聚酰亚胺的研究概况摘要:聚酰亚胺(PI)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材料,已被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对聚酰亚胺的发展历程,国内目前聚酰亚胺的发展状况做了简单介绍。其次介绍了聚酰亚胺目前比较重要的几种合成方法,着重介绍了聚酰亚胺的性能以及针对其优良的性能聚酰亚胺目前的应用领域。最后,针对聚酰亚胺存在的缺点,根据国内外一些研究状况,列举了目前比较重要几种改性方向。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对聚酰亚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关键词:发展历程;合成;性能;应用;改性Abstract: As a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excellent material, polyimide (PI) has been widely used. Firstly, the pap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olyimide, and the current domestic development condition. Secondly, it introduces several more important synthetic methods about the polyimide,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polyimide and its e current applications. Finally, according to its shortcomings and som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cites several relatively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modificati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you can have a goo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polyimide.Key Words: development process; synthetic; properties; applications; modification引言随着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工业,汽车工业与家用电器等工业的蓬勃发展,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材料的研究不断朝着高性能化,多功能化,轻量化和低成本化等方面发展。[1]聚酰亚胺(PI)就是综合性非常优异的材料。聚酰亚胺是一类以酰亚胺环为特征结构的聚合物。其中以苯环直接与酰亚胺环相连的聚合物最为重要。其分子的通式如下:聚酰亚胺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耗、耐高温、防腐蚀等特殊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机电器、电子微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化工、分离膜、胶黏剂等领域。目前,聚酰亚胺是在已经工业化的工程塑料中耐热性能最好的品种之一。[2-6]但普通的聚酰亚胺由于分子链规整性好、刚性大、链间相互作用力强等结构特点而难熔难溶,加工成型困难,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在保持聚酰亚胺优良综合性能的同时,改善其加工性能,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7,8]1 聚酰亚胺的发展历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鲍格特(Bogert)和兰绍(Renshaw)在实验室中首次制备了聚酰亚胺,合成路线如下。但那时聚酰亚胺的本质还未被深入认识,所以它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3]将聚酰亚胺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1955 年美国DuPont 公司的 Edwards 与 Robison 申请了世界上第一篇有关 PI 在材料应用方面的专利。从此,具有高分子量聚酰亚胺材料的合成大量出现并迅速商品化。1961年DuPont开发出聚均苯四甲酰亚胺薄膜(Kapton),1964年开发生产聚均苯四甲酰亚胺膜塑料(Vespel),1965 年公开报道了该聚合物的薄膜和塑料,继后有关PI的粘合剂、涂料、泡沫和纤维相继出现。从此开始了聚酰亚胺(PI)蓬勃发展的时代。[9, 10]我国对聚酰亚胺的研究开发始于 1962 年,1963 年漆包线问世,1966 年后薄膜、模塑料、粘合剂等相继问世。[10] 目前,聚酰亚胺主要的几个大品种如均苯型、联苯型、单醚酐型、酮酐型、BMI型及PMR型均已得到研究开发。[9] 在聚酰亚胺树脂及复合材料的研究领域,我国已经具备较高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差距并不大,但在知识产权以及产品的实际开发利用方向差距较大,尤其在新型单体的研制及开发利用方面,是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