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对墙角_才能面向光明.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背对墙角_才能面向光明

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进入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还是后来被誉为“克隆之父”、获得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格登从没忘记过这些严苛的评语。事实上,这张成绩报告单一直被装裱在一个精致的木质相框中,并且被挂在格登剑桥大学的办公室里。 但他的人生轨迹的确差一点与科学擦肩而过。他的父亲希望他当兵,或者学习金融,而格登却报考了牛津大学古典文学专业。如今格登解释说,当时中学实验课上的失败的确令他心灰意冷,垂头丧气。 不过,在一番混乱的招生工作之后,阴差阳错地,格登进入了牛津大学动物学系 于是,他的人生开始向科学一路前进。他开始关注”细胞核移植“,并且终其一生都为此深深着迷。即便在这个时候,“差生”的叛逆基因仍然在不断闪烁。当时,格登试图证明,细胞在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之后,并没有丢掉那些“没用上”的遗传信息。他的观点一直充满争议,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明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我只是一个研究生,那些人却是比我资深很多的前辈。”格登说。 同时,很多人也不明白这一研究的意义,因为在当时看来,这个结论没有任何价值。直到半个世纪后,随着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才真正体会到了这一研究的开创性意义,“它让基本的科学研究看到了光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疑慢慢消失,赞誉开始扑面而来。1989年,56岁的格登参与创办了维康信托基金会和CRC研究所,前者用于资助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后者则致力于细胞生物学和攻克癌症方面的研究。 “格登显然不是第一个被老师泼冷水的差学生,1895年,慕尼黑的一位中学校长也把‘永远不会有出息’的评语给了爱因斯坦。”这位作家写道,“学校本应为学生可能的成就而自豪,但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因此被磨灭了学习的热情。”    甚至,这样的反思也蔓延到了中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姚树洁上周撰文说,中国目前的人才观和教育理念,有其严重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是扼杀最佳人才,或者是扼杀人才辈出的致命缺点。” 如今,格登的CRC研究所已经更名为格登研究所。这个曾经的差生,终于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刻。事实上,直到今天,这位年近八旬的科学家依旧每天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坚持研究工作。 而那张成绩单似乎给了他一些特别的动力。格登说:“当你的实验遇到困境的时候,拿到这个方法激励自己,真的太有效了。 适用话题:1.热爱工作 2.敢于面对质疑 3.肯定自己,勇于挑战 4.教育的片面性 5.一切皆有可能 他正处于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他穿着深蓝色和白色相间的细格子衬衫,向诸多记者摆出一个矜持又有派头的姿势。 他于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是约翰·格登 2012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出通知,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和另一位日本生物学家山中伸弥,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可在面对镜头的时候,约翰·格登这位79岁的老人却把一张中学成绩报告单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在这张已经发黄的纸片上可以看到,63年前,这位生物学最高奖项的得主在生物课上排名全班倒数第一,并且被授课老师评价为“非常愚蠢”。 我相信他(格登)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但从他的表现来看,这个想法简直是痴人说梦。”这位老师写道,“他连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都学不会,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完全不可能。” 没有人知道,那位曾经铁口断言格登“在科学领域无法取得成功”的老师,是否听说了这位差生的成就。不过,在格登母亲看来,自己的儿子当年早已迷上生物学。中学期间,格登前后养了上千条毛毛虫,并且等待他们——孵化成蛾,这让他的老师非常厌恶。 “我对这些东西就是非常着迷,他们好像有魔力似的吸引着我。”格登说。

文档评论(0)

有一二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