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胶接理论-2
第二章 胶 接 基 础
大约3个世纪前,牛顿对胶接现象作了科学的论述。
大约100 年前,Young 通过表面张力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Young 方程。
1. 胶接理论发展简史
稍后,Dupre 研究了表面张力与粘附功的关系,奠定了古典热力学胶接理论的基础。
Cooper 首先提出了湿润的概念。
1. 胶接理论发展简史
20 世纪40 年代以来,胶接理论的研究出现了高峰:
A. D. Mclaren等人提出的吸附理论;
Deryaguin 等人得出的静电理论;
Voyutskii 等人提出的扩散理论等。
1. 胶接理论发展简史
60 年代以来:胶接界面化学、胶接破坏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化学键理论、弱界面层理论、机械结合理论和胶粘剂流变学理论等。
1. 胶接理论发展简史
胶接接头:被胶接材料通过胶粘剂进行连接的部位。
(1)定义
2. 胶接接头
胶接接头的结构形式很多,从接头的使用功能、受力情况出发,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定义
2. 胶接接头
搭接接头(lap joint):
由两个被胶接部分的叠合,胶接在一起所形成的接头。
(2)基本形式
2. 胶接接头
面接接头(surface joint)
两个被胶接物主表面胶接在一起所形成的接头。
(2)基本形式
2. 胶接接头
对接接头(butt joint)
被胶接物的两个端面与被胶接物主表面垂直。
(2)基本形式
2. 胶接接头
角接接头(angle joint)
两被胶接物的主表面端部形成一定角度的胶接接头。
(2)基本形式
2. 胶接接头
接头胶层在外力作用时,有四种受力情况:
(a)正拉
拉应力:外力与胶接面垂直,且均匀分布于整个胶接面。
(3)受力分析
(b)剪切
剪切力:外力与胶接面平行,且均匀分布于胶接面上。
(3)受力分析
(c)剥离
剥离力:外力与胶接面成一定角度,并集中分布在胶接面的某一线上。
(3)受力分析
(d)劈开
劈裂力(不均匀扯离力):外力垂直于胶接面,但不均匀分布在整个胶接面上。
(3)受力分析
为了分析方便,上述四种应力尚可简化为拉应力和剪切力两类。
拉应力包括均匀扯离(正拉)力,不均匀扯离(劈裂)力和剥离力。
(3)受力分析
理想的胶接
理想的胶接是当两个表面彼此紧密接触之后,分子间产生相互作用;
(1)胶接的基本过程
2. 形成胶接的条件
理想的胶接
两个表面产生的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胶接键,胶接键可能是次价键或主价键,最后达到热力学平衡的状态。
(1)胶接的基本过程
2. 形成胶接的条件
理想的胶接,因为是从理想状态出发的,没有考虑一系列可能影响胶接强度的实际因素,所以实际是不存在的,但可以在一些假定的前提下将理想胶接的强度计算出来。
理想的胶接
一般,理想的胶接强度比实际的胶接强度要大几个数量级,理想的胶接有理论意义,有利于分析理解胶接的机理,对实际的胶接过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想的胶接
在温度和压力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把两个已经胶接起来的相,从平衡状态可逆地分开到无穷远,彼此的分子不再存在任何相互作用时,所消耗的能量即为粘合能,也就是胶接力。
理想的胶接
Z0:两相达到平衡时的距离;
Wa:胶接功。
单位面积上所需的胶接力,称为理想胶接强度,以σ a表示:
大多数聚合物的分子相互作用,只存在色散力,一般Z0 = 0.2 nm, Wa =10-5J/cm2,于是
σ a ≈ 1500 MPa
如果分子相互作用力不仅是色散力,还有氢键力,诱导力甚至化学键力的话,则Z0和Wa值更要大得多,即使如此, 计算出来的理想胶接强度σ a,也要比实际胶接强度大两个数量级以上。
实际的胶接,大多数都要使用胶粘剂,才能使两个固体通过表面结合起来。
实际的胶接
2. 形成胶接的条件
(1)胶接的基本过程
当聚合物处于橡胶态温度以上时(未达熔融态),利用加压使两块处于橡胶态的聚合物紧密接触;
实际的胶接
两块紧密接触的聚合物,通过界面上分子间的扩散,生成物理结点或分子相互作用引力,这时不需要胶粘剂也可能使聚合物胶接起来。
实际的胶接
不过,由于所需要的压力大,时间长,又要消耗热能,而且有许多降低胶接力的影响因素并未排除,使分子间不易达到紧密接触,得到的胶接强度并不理想。
实际的胶接
金属、无机材料不存在橡胶态,在固态的情况下,即使加压、加热,也不可能达到分子接触,这就更需要依靠胶粘剂来实现胶接。
实际的胶接
(1)胶接的基本过程
在实际添加胶黏剂的胶接过程中,由于胶粘剂的流动性和较小的表面张力,对被粘物表面产生润湿作用,使界面与胶黏剂分子紧密接触。
实际的胶接
当界面与胶黏剂分子紧密接触后,胶粘剂分子通过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