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伊拉克文物大毁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谁制造了伊拉克文物大毁灭.doc

文扬:究竟是谁制造了伊拉克文物大毁灭?IS吗? 美联社驻巴格达记者站女站长Vivian Salama于3月6日编发了一条关于IS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的尼姆鲁德毁坏古文物的新闻稿,标题被写成“义愤:极端分子拿走古代雕塑,毁坏伊拉克(文物)现场”。 该条新闻上了Yahoo网站头条后,收到了4600多条跟帖,绝大多数都跟着作者一起表达了“义愤”。 “传播”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专业,从这个角度看,此篇新闻的“作者意图”算是很好地实现了,预设的效果也都达到了,而且再次反映了这一规律:离事件中心越远,效果反而越好。 比如在中国,该新闻经过“加码”,标题变成了“伊拉克两千年古城哈特拉遭ISIS推土机铲平”(中新网)、“‘伊黎’铲平伊拉克3000多年古城遗址”(新浪、腾讯)、“‘伊斯兰国’再毁伊拉克古迹”(新华)等。 这些中文标题所暗含的“整个古城都已被铲平”、“伊斯兰国正反复毁灭伊拉克文物”等意思,(多谢编辑),已超出了Salama女士最高的期望。 媒体展示给读者的总是它想要展示的那部分,往往与现实差距巨大 这是个普遍现象,也不必大惊小怪。况且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形势下,人们也不太容易对揭露IS暴行的“政治正确”新闻有任何质疑。俗语所谓“死猪不怕开水烫”。况且,IS在全世界已经作恶累累,是世界公敌,怎么说它都没错,正确地说或者错误地说,没有区别。 这其实也是“传播学”的特技之一:牢牢抓住“政治正确”的主题,就等于有了天然的保护,任何针对所传播内容中基本事实、细节和数据的质疑,都有“反动”之嫌。对于IS的暴行,愤怒和谴责都理所当然。但相比另一场未被传播的毁灭,IS这次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在此声明,我也不想为IS做辩护,我也在乎“政治正确”,但Salama女士这篇文章,连同她第二天(3月7日)又写的一篇“IS正在毁灭另一个伊拉克考古现场”,正在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引起了很广泛的“义愤”,一些视频片段上了中国CCTV的新闻联播,在文字报道中甚至变形成了“推土机铲平古城”这个可怕的景象。而其实连Salama自己的文章里也提到,在使用推土机等重型机械之前,IS的人士已经“移走”了很多雕塑,只是没有人知道到底搬到哪里去了;而且标题也是说极端分子“拿走”了古代雕塑,两篇文章的标题均没有用“铲平”这个字眼。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作为一个正好对伊拉克古文明被毁灭的情况有所关注、有所思考的智库学者,不出来说点什么,似乎有违我的职业准则。 到底是谁在系统地毁灭古伊拉克文明? 故事首先要回到2003年春天的伊拉克战争。美国对伊拉克国土的空中打击是3月20日开始的,到了4月上旬,战局已没有了悬念,联军宣布:战争的第一阶段将在4月15日结束。 其实不仅是一个没有悬念的战局,而是一整套的既定方案,战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除了一两个中国军事专家还在电视上发着“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哪儿去了?”之类的疑问,没有人再关心战场上的胜负。小布什在日后的回忆录Decision Points里透露了他那时的心思,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阻止他将战争进行下去,就算有机会提前斩首萨达姆他也不干,因为一切都精心策划好了。萨达姆根本不是目的,这一点他比谁都更明白。 就在战争第一阶段结束前三天的4月12日这一天,巴格达市中心某地,燃起了一场异常诡异的大火,这场大火混身在遍地开花的爆炸和浓烟当中,静悄悄地燃起,在完成了其使命之后,又黯然熄灭。 只有很少人知道,这是一次预谋已久的毁灭,它属于第一批目标之一,必须在美军地面部队于4月8日进入巴格达后尽快实施,但又要赶在大规模轰炸结束前趁乱完成,这样,引起外界注意的可能最小。 大火烧的是伊拉克国家图书馆。事后统计,有不少于4万多箱合计约1亿页纸的文献被盗或被毁。 藏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Warka之头,一名伊拉克闪族妇女头部还原的大理石雕塑,伊拉克的宝贵文物。2003年3-4月间在巴格达被盗,价值无法估量 与国家图书馆被烧的同时,是同样位于巴格达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到严重洗劫,事后统计,共有不少于17万件文物被盗或被毁。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一位教授将其称为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灾祸,在他看来,13世纪蒙古骑兵入侵此地时也不过如此了。“两河文明”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文明最早的摇篮,伊拉克国家博物馆位列世界前三。据他评估,把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巴黎的卢浮宫和华盛顿所有博物馆的馆藏全加起来,也抵不了这一次的损失。 从4月9日开始,最晚到4月12日,巴格达城内主要的文物和资料馆所,就都被洗劫一空了,而4月12日的那一把大火,只是一个象征战役胜利的狂欢焰火。观赏焰火的人远在美国纽约,他们属于一个叫做ACCP的私人组织,全称为“美国文化政策理事会”,其主要成员包括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董事会前执行副总裁阿斯顿·霍金斯、古董收藏家谢尔比·怀特、盖迪博物馆前馆长阿瑟·霍顿、金宝美术馆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