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玉米丝黑穗病与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孝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主讲人:李志蓉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遍布世界各玉米产区。此病自1919年在我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全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20世纪80年代,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有上升趋势。玉米丝黑穗病病菌还可为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及杂草。 我市发生情况 玉米丝黑穗病在20世纪80年代初是我市玉米常见的病害之一,到80年代中、后期,由于推广植保综合防治技术,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年来随着种子市场的开放,大量品种的引进,一些品种抗病性下降与大面积多年连作,造成该病的发生和为害又迅速回升,并呈明显加重趋势 我市玉米耕地面积在2006年以前一直稳定在7—9万亩,2007-2009逐年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分别增至12、17、22万亩,各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28%、39.5%、51%。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加大,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有加重的趋势。2008年调查全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病面积3.6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21%, 症状特点 此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 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可表现症状 分孽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叶片上则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呈 弯鞭状。 ①黑穗型: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 ②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呈多叶状,受害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苞 病原及发生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侵染致病。穗内的黑粉是病菌冬孢子。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后侵入寄主。 侵染途径 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甚至7~8年。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新区,带菌种子是重要的第一次传播来源。带菌的粪肥也是重要的侵染来源,冬孢子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不能完全死亡。总之,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粪肥,再次是种子。成为来年田间的初次侵染来源。 发病条件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侵染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由此,幼芽出土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播种深度、出苗快慢、土壤中病菌含量等,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关系密切。 此病发生适温为20℃~25℃,适宜含水量为18%~20%,土壤冷凉、干燥有利于病菌侵染。促进幼芽快速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率,可降低发病率。播种时覆土过厚、保墒不好的地块,发病率显著高于覆土浅和保墒好的地块。玉米不同品种以及杂交种和自交系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 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雌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许多地区常将本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种病实际上是由相同病菌所产生的不同病害,应加以区别。 防治方法 (1)提高种子质量、选用抗病品种。积极推广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方法。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抗丝黑穗病的品种有先玉335、福盛园52、强盛101、京科968等。 (2)实行轮作。重病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与大豆、花生、蔬菜、马铃薯、油料等作物轮作倒茬。 (3)施用无菌肥料、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施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料。 (4)及时拔除病株减少菌源。在玉米生长期,无论是苗期、中期、还是抽穗后,都要勤检查,及时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力争在菌源未扩散前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玉米收获后对病株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5)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率;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6)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将苗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7)药剂防治。 土壤处理:每亩用40﹪的五氯硝基苯粉剂2.5㎏加细土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款比亚迪宋PLUS EV豪华尊贵旗舰型_用户手册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VIP
- 第1课《初三,我来了》课件北师大版心理健康教育九年级全一册.ppt
- 2023全域用户经营白皮书:STAR模型,从用户运营到生意增长.doc VIP
- NBT 35042-2014 水力发电厂通信设计规范.pdf
-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 VIP
- “三个聚焦”内容个人自查报告.docx VIP
- 2024年充电宝市场现状分析:充电宝全球市场销售额达到224亿元.docx
- 各种烟气焓温、密度、比热计算表.xls VIP
- 考试妇科试题.docx VIP
- 德国科技创新与产业趋势.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