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分析.doc

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问题的提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能促使学生个体更好地发展,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一年级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年级班主任除了做好教学工作以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因为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半功倍,难以奏效。教师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利用他们“犹如一张白纸”的优势,严加要求,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小、抓细、抓实、抓紧、抓好。由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对象与依据 研究对象:从小学新生的特点来看,他们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 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研究依据: 叶圣陶先生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国外,许多教育专家对良好行为习惯作了精辟的论述。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本质则是在一定社会或阶段的政治思想指导下,使受教育者养成和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基本的生活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目前学校在实施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小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以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研究的目标以了解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目标研究的内容 我们课题组老师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刚刚入学的孩子,最需要补上的是“习惯课”。有些孩子的认字和计算能力,甚至已经达到了一年级下学期的水平,但是却不会收拾文具,打预备铃了还手忙脚乱;不懂用眼卫生,喜欢的课外书一看就是很久;课堂上随便讲话,离开座位,做小动作;课间随意追逐打闹,捉弄同学;乱扔垃圾,不会扫地;有的孩子甚至吃饭时还吵着要爸爸妈妈喂家长往往在学科学习上急于求成,生活上却完全包办,造成孩子严重的依赖心理,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但他们却浑然不觉。 ① 个人因素 学生们不知道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对行为习惯不重视。他们对于一些行为规范的要求还是知道的,但由于自身不重视和缺乏家长和老师的训练,还没有形成习惯。 ② 家庭因素 学生的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心理差异很大,教育孩子的方法各种各样,有“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民主型”等。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种层次的。他们可能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卷面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缺乏正确引导。这就使有些孩子们形成了比较随便,不受拘束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我校有较多外学区的学生,父母是生意人或农民,他们忙于做生意,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就更疏忽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孩子养成了不好的行为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