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自然观 2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一)什么是自然观?
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
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自然观不同于自然科学
但与自然科学存在着联系
(二)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新自然观
1.古代朴素自然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之典例
“自然”的涵义、“万物的本原”、“宇宙起源与演化”
“三大传统”--------
★希腊
★印度
★中国
(2)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
事物的运动变化性
方法上的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哥白尼革命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揭开了近代自然
科学的序幕。
——从科学上说,哥白尼学说的提
出是科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
——从哲学上说,实现了自然观念
上的根本变革。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在牛顿以前和以后,“都
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地决
定着西方思想、研究和实
践”
—— 爱因斯坦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机器的自然图景
●16世纪末,法国作家亨利:世界是一部最有意义的、最美妙的机器装置。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自然图景是一种受着精确是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生命犹如钟表。
●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人与动物相比只不过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
拉普拉斯决定论——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无论最大的天体运动还是最小的原子运动都将包括在
同一公式里。
●应该把宇宙的目前状态看着宇宙的过去状态的结果,
同时又把它看着今后接着发生事件的原因。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贡 献——
A,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直观猜测性缺陷
B,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有利于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
C,主张运用经验实证和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有利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
局限性——
A,机械性。以机械的物质观去解释自然界。
B,形而上学性。以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
C,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终陷入神
学唯心主义泥潭。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基础
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星云说
★地质“渐变论”
★能量守恒与转化
★尿素的人工合成
★细胞学说
★生物进化论
★电磁场理论
★元素周期律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1.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
﹡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自然界的一切食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是推动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动力。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人化的自然”。
2.基本特征: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观与人类史的统一;
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系统自然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的形成和确立,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一)什么是“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新形式。它植根于相对论、量子
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
突变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基础之上,为人们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