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的贫富观 ?
周北辰
???
?
一、 励民致富
?
儒家治世之道,以“富民”为本。在儒家看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建构一个美好的社会,必须让天下百姓都富裕起来,要做到“藏富于民”,即孔子所谓“既庶矣”则“富之”的思想。这一思想到孟子则发展成为“民本”观念。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强调以民为贵,以民为本,施仁政于民。在孟子看来,施仁政必首先关注“民生”问题,要“置民之产”。孟子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则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所谓“置民之产”,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上孝父母,下养妻儿,以及抵抗风险的经济能力。这是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底线要求。只有天下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人心才会稳定,社会和谐秩序的建构才有可能。故孟子进而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民产”是“民心”的基础,“置民之产”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构美好社会所必备的条件,是“民贵”思想的具体落实。“民贵”首先必须体现为“富民”,民不富则无以贵。
?
求富之心是人性本然,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朱子也说:“利者,人情之所欲”(《论语·里仁》)。在儒家看来,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追求财富是符合人性的,并认为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对百姓施行教化的基础。《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荀子也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儒家礼乐文教的落实与道德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富民”基础之上的。民不富则心无常,心无常则教化不行,教化不行则礼乐不兴,儒家的社会理想就无从实现。由是可知,“富民”是儒家治世经国的基础。
?
正因如此,儒家才励民致富,认为“帮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一个人如果不努力改变自己的贫困状况,这是一种耻辱。孔子进而还认为:“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 述而》),就是说,如果可求富贵,即使从事卑微的工作我也愿意为之。靠自己的勤劳而致富,即便从事卑微的工作也再所不辞,这是一种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是一种天行纲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儒家所大力推崇和提倡的。尤其是在清明的政治环境中,在现代工商业社会里,每个人都要有“耻贫荣富”的观念,发扬圣人甘为“执鞭之士”的精神,脱贫致富,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环境。
?
?
二、 处贫之方
?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随行者全都病卧不起。子路愤愤不平,问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其意是说,君子小人都有穷困之时,区别在于君子固守其穷,无所怨悔,而小人穷则丧失原则,放纵于行,以图改变穷困之境。这就是君子小人的区别!
?
儒家虽然肯定人们摆脱穷困追求富贵的合理性, 励民致富,以贫为耻,但是却十分重视其手段的正当性。儒家不仅看重目的之善,也非常看重手段之善。善的目的必须通过善的手段来实现,否则宁可牺牲其目的,也绝不使用不善的手段来达至这一目的。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富贵,取之有道;贫贱,去之有道。儒家倡导,人们在摆脱贫困追求富贵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义利之辩”的义法,不能违背天道性理和道德原则,不能惟利是图,要见利而思义,不能为了追求富贵而不择手段。所以,孟子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又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所说的就是儒家“守死善道”的精神,是一种立于天地之间的大丈夫气慨,不合于道,则利小如一箪食亦不受之;合于道则受以天下也泰然处之。如果不道而致富,即使是万钟之禄,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所以孔子也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们如浮云”。儒家提倡的是致富以道,穷而不滥。
?
富贵,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至的,富贵者也未必就终生都能安享富贵的。斗转星移,世事无常,贫富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处于一种交替更迭之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红楼梦·好了歌注》),这种由富贵而贫穷,由贫穷而富贵的交替,在人世间演绎出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因而,对于贫穷与富贵都要有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何以处贫,何以为富,贫困时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和作为,富贵时又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和行为,这对于一个人而言至关紧要。
?
在儒家看来,处贫困难于处富贵,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报告.ppt VIP
- 2025南方电网保山供电局项目制用工招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广东省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电镀基础知识100问.pdf VIP
- 党课:9.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PPT课件.pptx VIP
-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知识点归纳和习题检测.doc VIP
- 云南省2025年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pptx VIP
- SW硅墨烯免拆模外墙保温系统工程作业指导书.docx VIP
- 2025-2026学年粤教花城版(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
- 2025杭州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招聘70人(第二批)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