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担当意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孔子的担当意识.doc

论孔子的担当意识   [摘要]孔子一生以实现“道”求天下安定,孔子崇尚先王之盛世,为此奔走各国以求实现自己的学说。事实上,诸侯无用孔子者,于是孔子退而致教育,培育弟子有担当意识,来继承自己的学说,实现天下有道。   [关键词]孔子世家;孔子;追求;道;担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一、奔走各国以求道   孔子希图参与政治,实现拨乱反正。孔子对自己的政治才能相当自信,在鲁的从政经历,也证实孔子有相当的政治才能。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后来,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的政治才能受到各国诸侯敬重。齐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卫灵公给孔子“粟六万”;楚昭王曾欲“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但当时,社会局面动荡不安,各诸侯国当政者争霸图存。孔子奔走各国,思想学说不被接纳,连遇挫折。   孔子的努力依然没有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现实的环境使孔子的政治思想不能用于各诸侯国,《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在鲁国,“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正道,最后是无所遇的结局。孔子在政治上的努力失败了,所以孔子退而致力于教育,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纵观《论语》20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内容都是有关社会价值的问答,孔子认为要重建社会的价值体系,使天下有道,士就是肩负孔子价值观的理想角色。   为了培养能承担“天下正”的士,孔子对弟子有很高要求。当冉求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时,孔子要求弟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樊迟请学稼,孔子批评樊迟为“小人哉”;(《论语?子路》)。孔子培养弟子,就是要弟子担当起社会拯救者的重任,让社会重新归于“正”。士并非“多学而识之者”(《论语?卫灵公》)的知识传承者,而是能拯救乱世,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实现“天下正”者。孔子的这种“天下正”的责任使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社会“礼崩乐坏”之际,许多先进的读书人重新扛起卫道大旗,使天下归“正”。   近代以来,当中国面临“数千年唯有之变局”,社会凌乱不堪时,是林则徐、魏源等“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士”开始了洋务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士”开始了戊戌变法;是孙中山等“士”开展了辛亥革命等等。这些先进的“士”承担了社会道义,最终目的是结束社会的“礼崩乐坏”,使天下达到“道”的状态。   《论语?为政》有“君子不器”之说,知识多只能说明你可做的事情多,可选择的余地较大,但是不能说明就是“士”。士的精神就是一种道德精神,可以告诉你什么事情不能做。孔子所讲的“士志于道”也就是说:凡求道、问道、讲道、明道、传道、用道、行道等等都是此“志于道”,是在现实人生中的生命表现、实践与目标追求,于是士就成为“志于道”,也就是实现“天下正”的实践者,他们能够超越个人暂时或局部的私利。   孔子之前的“士”不是做官,就是在民间从事相礼,孔子之后,“士”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载体,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让“士”成为一种靠学可以独立生存的阶层。   二、孔子担当意识的深层内涵   关于孔子学说的来源,《论语?述而》记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自己仅是称述往古,并无私创,原因是他笃信往圣先贤,喜好上古之道,犹如老彭所做过的那样,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李启谦先生把孔子对“道”的坚持提升到了更高的意境,认为《论语?学而》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孔子对道的坚持,可分为三个层次:   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值得高兴了吗?(退一步说,如果时代没采用),可是有很多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和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有采用,而且人们也不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具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1这一章与孔子一生坎坷遭遇吻合,孔子努力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很多弟子随从。为实现“天下正”的理想,在鲁国受到排挤,在“匡”被围,微服过宋,陈蔡绝粮等一系列逆境。但是,孔子没有悲观失望,也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任何艰难困苦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