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Ⅰ遗传因子的发现
实验:
成功的原因:⑴正确选用实验材料。豌豆:①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常纯合
②有易于区分的形状
⑵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
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⑷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人工异花传粉:人工去雄——套袋——人工授粉
套袋目的: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⑵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⑶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
⑷受惊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测交实验,性状分离比1:1
分离定律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表现型为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Ⅱ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的形成过程
睾丸 曲细精管
减Ⅰ: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减半
减Ⅱ:染色体不再复制,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2种精子(4个)很多精原细胞(2n)→2^n种精子
卵细胞形成过程
卵巢 卵泡
细胞质不均等分配 1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
精(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卵)细胞(或极体)
2.受精作用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受精作用
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萨顿的假说:
蝗虫细胞作材料 类比推理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配子中只有一个
(3)体细胞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自由组合
即: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摩尔根: 果蝇(眼色):易饲养,繁殖快,后代多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
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伴性遗传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人类红绿色盲症 X隐
特点;(1)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交叉遗传。(3)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X显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鸡 雌 ZW 雄 ZZ
Ⅲ 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First 格里菲斯
注射R型活细菌 小鼠 不死亡
注射S型活性菌 小鼠 死亡
加热杀死的S型 小鼠 不死亡
R型活或加热杀死的S型 小鼠 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结论:存在转化因子
Second 艾弗里
R型菌+S型菌的DNA→R型菌、S型菌
R型菌+S型菌的蛋白质或多糖荚膜→R型菌
R型菌+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
结论:DNA是使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赫尔希蔡思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T2噬菌体: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步骤:标记→侵染→搅拌→离心
结果:
搅拌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使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沉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