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问题: 知觉有哪些基本性质? 你听说过知觉的直接加工和间接加工理论吗?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是怎么回事? 知觉的整体加工和部分加工是怎么回事? 有哪些理论模型解释模式识别的过程? 结构优势效应是怎么回事? 第一节 知觉信息加工 一、知觉的基本理论 (一)直接加工理论 基本观点: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 否认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吉布森 实验证据 (二)间接加工理论 基本观点:知觉是一种主动的和富有选择性的构造过程,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分不开,知识经验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 代表人物:布鲁纳、奈塞尔 实验证据 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 模糊图形 注意中的双耳分听附加追随耳实验 1、实验材料 左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2、实验结果 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 (三)两种理论的比较 共同点:都承认知觉依赖外部刺激的直接作用。 差异点:直接加工理论认为知觉没有表征参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 间接加工理论认为知觉依赖于内部过程,除了自下而上加工,还有自上而下加工。 争论的焦点:知觉过程是否有知识经验的参与。 二、知觉加工 (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Tulving等人(1964)的字词识别实验 自变量 上下文情况:无上下文、4字上下文、8字上下文 ——考察自上而下加工 靶子词呈现的时间:0~140ms,以20ms变化 ——考察自下而上加工 因变量:靶子词识别率 结果:随呈现时间增加,靶子词识别率上升。 有上下文的始终优于无上下文的,但两者差距随呈现时间延长而缩小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Navon (1977)的字母识别作业 实验结果 大字母的识别要快于小字母; 大字母识别在三种情况下没有显著差异; 而小字母识别的三种情况下,冲突条件下的字母识别最慢,与前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 理论解释 总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局部; 当人注意看局部特征时,不能不先知觉整体。 第二节 模式识别 一、模式识别的含义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 模式识别是指人把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模型 (一)模板匹配假说 1、基本观点 长时记忆储存着与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 将模式与模板一一比较,寻求最佳匹配的过程。 模型匹配说不能解释的现象 2、模板匹配假说的修正——先“标准化” 3、对模板匹配假说的评价 (1)确认了脑中应该存在与模式相对应的模板; (2)在实际生活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3)过程刻板,缺少灵活性; (4)巨大数量的模板,加重记忆的负担。 (二)原型匹配假说 1、基本观点 原型是一类客体的概括表征,反映一类客体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外部模式与原型近似匹配,就可实现模式识别。 2、实验证据 Posner的九点模式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阶段一:学习阶段 被试只对变化模式做出分类,主试进行反馈 阶段二:测验阶段 原型、变化模式、新模式混合呈现,要求分类 实验结果: 原型和新模式的判断正确率约为87% 新模式的判断正确率约67% 反映了学习的迁移 3、简要评价 (1)基本观点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 (2)模式识别更加灵活,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 (3)原型涉及范畴表征,对概念结构研究有意义。 (三)特征分析假说 1、基本观点 特征是指模式中的元素及元素之间的关系。 模式是以其特征在长时记忆中表征的。 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关键作用。 模式识别过程: 2、典型模型(Selfridge,1959) 3、实验证据 (1)神经生理学的证据 休伯和威塞尔——发现特征觉察器 (2)实验心理学的证据 Neisser的视觉搜索实验 4、简要评价 (1)得到实验(含神经生理研究)的支持; (2)模式识别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3)以特征表征,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4)缺少自上而下加工。 (四)拓扑性质知觉理论 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 1945年11月6日生于四川成都 籍贯福建福州 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大型科学设备中心北京磁共振脑成像中心主任。先后任“85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在Science上提出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20多年来在知觉领域刊物发表一系列论文,近年来又在Science、PNAS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pdf VIP
- 【新教材】花城版一年级音乐上册(艺术唱游)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教学计划(全35页)(2024年).doc VIP
- 二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ppt VIP
- 电商直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ptx VIP
- 2020年版中国药典药物检测相关知识考试试卷.docx
- 2025割草机器人市场规模技术路线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docx
-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 季浏PPT课件.pptx
- 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 测试题及答案 .pdf VIP
- 家用空调主板整机可靠性测试标准.docx VIP
- 2025秋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