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排除合理怀疑及其在西方面临挑战.doc
排除合理怀疑及其在西方面临的挑战陈永生
【摘要】排除合理怀疑是英美法系刑事证明标准的经典性表述,但其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于应否对其进行定义,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也一直争论非常激烈。对其涵义的诉界定主要有七种方式。当前,排除合理怀疑在西方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身涵义过于抽象和模糊;二是司法实践中对其界定相互矛盾;三是缺乏可操作性。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is the classic formula in Anglo - American law system.There is much controversy over when it originated. Whether it should be definedis very controversial too in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 There are sevenmajor patterns to define it. Now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is faced to criticalchallenges. The reason comes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its implication is tooabstract and indistinct; Second, the definition that is entrusted in practiceis paradoxical mutually; Third, it is unworkable.
【关键词】排除合理怀疑 涵义 抽象 可操作性【全文】 近年来,刑事证明标准问题在我国理论界以及立法和司法实际部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许多学者在对我国现行刑事证明标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主张借鉴西方英美法系国家的作法,将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修改为排除合理怀疑。但对排除合理怀疑的许多基本问题,如排除合理怀疑是如何产生的?其基本涵义是什么?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实践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等等,我们一直缺少深入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即盲目进行制度的移植是非常危险的。为此,本文将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讨论及其改革和完善有所裨益。一、产生与沿革 排除合理怀疑是如何产生的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西方国家,有关排除合理怀疑的产生目前有多达四种观点。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是认为其产生于1793年的美国。当时,新泽西州一所法院规定法官在审判时必须向陪审团指示:“如果你对被告人是否有罪存在合理怀疑,那么你们就应当对其作出无罪判决。”对于什么是合理怀疑,法官进行了解释:合理怀疑不是一种任意(wantonly raised)怀疑,而是建立在对证言进行慎重考虑基础上的怀疑。 [1]第二种观点认为排除合理怀疑产生于1798年的爱尔兰。当时,爱尔兰在依据叛乱法对被告人进行审理时采用的是优势证明标准,即只要控方证明被告人有罪的可能性大于无罪的可能性,法院即可对其作出有罪判决。被告人的辩护律师认为这一证明标准太低,应当予以提高,只有当控诉方对被告人有罪的证明达到了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法官才能作出有罪判决。 [2]第三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截然相反,认为当时立法要求控诉方对被告人有罪的证明必须达到排除一切怀疑(a11doubt,区别于合理怀疑reasonable doubt)的程度。控诉方认为这一目标是无法达到的,应当予以降低,对被告人有罪的证明只需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即可。 [3]第四种观点认为排除合理怀疑最早可追溯到1770年对波士顿大屠杀的审判,当时控方在最后陈述中使用了排除合理怀疑一词。 [4]虽然关于排除合理怀疑是如何产生的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一制度是法官在审判中对实践经验进行逐步总结的结果,而非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作出的刻意选择。 到19世纪中叶,这一规则已在美国许多州扎下了根。纽约、北卡罗采纳、乔治亚、佛蒙特、马萨诸塞、弗吉尼亚、康涅狄格等州都要求检察机关对被告人有罪的证明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到 19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也通过判例确认排除合理怀疑是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要求。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更进一步将排除合理怀疑解释为宪法所保护的正当程序的一项基本规则,要求联邦和各州法院在刑事诉讼中都予以遵守。 在英国,许多法院也自19世纪即开始在刑事诉讼中使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才认可这一作法的合法性。在1935年的伍尔明顿案件中,英国上议院明确指出:“在整个案件审判结束时,如果根据控方或辩方提出的证据,案件还存在合理怀疑,……被追诉人就有权要求释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