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桃蹊李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 锁石藤稍元自落,倚天松骨见来枯。 林香出实垂将尽,叶蒂辞枝不重苏。 爱日恩光蒙借贷,清霜杀气得忧虞。 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散骑未知云阁处,啼猿僻在楚山隅。 * * 辑佚:除掉现存古籍,还有相当一部分书籍在历史上出现过,后来却佚失了,但也有不少古籍并没有彻底毁灭,而是散见于一些类书或者他人著作及注解中,把这些古籍片段找出来,重新编辑成书,就叫辑佚。 * 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整理古籍,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的底本。“底本”是专用术语。影印古籍时,选定某个本子来影印,这个本子就叫影印的底本; 一是语言。根据字形、字音相近的情况来推断并改正。 如陈垣校《元典章》吏部卷五“合无滅半支俸”,校曰:“‘滅半’当作‘减半’。”卷六“年高不任部书”,校曰:“‘部书’当作‘簿书’。” 有时还可考虑语法习惯、修辞艺术等。 二是体例。 阮元:“经有经之例,传有传之例,笺有笺之例,疏有疏之例。” 清戴震校《水经注》,是发现书的体例并利用其进行校勘的成功事例之一。《戴东原先生年谱》载:“《水经注》自北宋以来无善本,不可读。先生读此书既久,得经注分别之例有三:……得此三例,迎刃分解,如庖丁解牛,故能正千年经注之互讹。……钩稽校勘,凡补其缺漏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删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戴东原集》附) 三是史实。文献如有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则可能有两种情况:原稿本身有误,或者流传时致误。 对于人物、年代、地点、名物制度等的疑问均要详察实际情况,斟酌取舍。 (5)校勘方法成果的综合运用 《后汉书·郑玄传》载《戒子益恩书》:“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或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 经各家所校,取得“不为父母群弟所容”一句文字有误的证据: 1.宋本《后汉书》无“不”字。(对校法) 2.宋本《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九引《后汉书》、《通志》卷一百八《郑玄传》、唐史承节撰《汉郑康成碑》均无“不”字。(他校法) 3.《隋书·儒林传》载刘炫言自己“家业贫窭( jù ),为父母所饶,厕缙绅之末,遂得博览典诰。”显然模仿郑玄《戒子书》,由此推之,《戒子书》本无“不”字。(理校法) 《战国策·赵策》之“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云:“此《策》及《赵世家》皆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意不明。《汉书·古今人表》正作‘左师触龙’。” “又《荀子·议兵篇》注曰:‘《战国策》:赵有左师触龙。’《太平御览·人事部》引此《策》曰:‘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皆其明证矣。又《荀子·臣道篇》曰:‘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有‘临辕夷侯戚触龙’,《惠景间侯者表》有‘山都敬侯王触龙’,是古人多以‘触龙’为名,未有名‘触詟’者。” 5、关于记载校勘文字的异同: 对校可曰:“某字某本作某。” 本校可曰:“据某篇某某,此当作某。” 他校可曰:“某字某书作某。” 理校可曰:“某字当作某。”“某字疑当作某。 6、是否出校记的标准 应该出校勘记的情况有: (1)凡脱、讹、衍、倒,确有实据,必须补、改、删、乙者,均应出校记,并说明已校改或应校改的理由,或写明“据某本改”。 (2)他书异文确有参考价值者,可作一条异文校记。 (3)凡前人校记已发现的问题,重作校勘记采用时应说明是谁的意见。凡采用各本、各书、各家之说的称谓要统一。 一般可不作校勘记的情况有: (1)一般笔形小误,显为误刻或误抄者,可以径行改正,不出校记。 (2)异体字、通假字,可仍其旧。如须订正,亦不必出校。 (3)个别虚字有出入,但不影响文义者,一般不出校。 (4)底本不误,他本误者,不出校记。 (5)讳字一般不作改动,以保持本书原貌。缺笔字应补足笔画,但均不必出校。唯个别讳字影响理解文意,必须改动时,可出校记说明。 (6)凡本书节引他书而不失原意者,无须据他书改动,以保持本书原貌。一般亦不必出校记。 (7)改字必须十分审慎,凡不易肯定或底本可通的均不必改,也不必作校记。 四、处理 校勘成果的方式 如《校勘述略》(王云海、裴汝成著)提出六种: (1)校成定本; (2)定本另附校勘记; (3)底本不改,另附校勘记; (4)校记单独印行; (5)校注合并; (6)底本附校勘记外,更将典型成果分类纂为专著等六大类。 钱玄《校勘学》则将“校勘处理方式”归纳为三类: (1)定本式。根据校勘的结果,把底本的误字、衍文、脱文、倒置以及篇章等错误,改正过来,成为一本定本,在注中作校记。适用于普及本,便于读者阅读。 (2)底本式。不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