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哈佛女孩的爱国演讲你所不知的台前幕后
哈佛女孩的“爱国演讲”:你所不知的台前幕后
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许吉如日前在北京卫视的演讲赢得广泛关注,如今她给FT中文网撰稿,讲述演讲背后的故事。
收藏
更新于6天前 许吉如 为FT中文网撰稿
【编者按】毕业于哈佛肯尼迪学院的中国留学生许吉如,日前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第三季中以一篇《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赢得广泛关注。如今,她应FT中文网之约撰写本文,希望更全面地讲述演讲背后的故事。
演讲脱胎于以色列之行的日记
今年二月刚刚开学的时候,我跟一位中国同学走在去哈佛广场一家日本拉面店的路上,聊到STEM签证政策(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编注)。那段时间,美国国土安全部关于取消STEM优惠政策的讨论很热烈,也就意味着STEM专业的学生的留美几率可能大幅降低,需要更紧迫地考虑回国发展这个选项。我们并没有聊到任何家国层面或者与爱国主义情怀有关的话题,他很自然地说,“其实我觉得没什么,比我原来设想的或我同班同学想的要好多了。”
(编者注:上图为美国哈佛大学)
他在哈佛学习计算机专业,身边也有不少来自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同学,有些人是把留在美国当成个人发展层面的“救命稻草”的,因为回到祖国意味着放弃太多:待遇,机会,文化上的再适应。而对于他而言,今天中国庞大的市场,市场中的繁荣,与世界的接轨,即便不能给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提供在美国工作的优渥待遇,但也一定让这些青年有所作为。
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国家层面的强大能怎样影响一个个体的选择,“我当然关心签证政策,但没必要太过担心。”他的话让非STEM、并且也从未考虑过留美的我深以为然。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留美只是选项之一,不是唯一。
今年三月在以色列——也就是演讲中两个事例的发生地,我一次次为犹太人去国还乡的命运感到悲怆,为这个二战期间没有自己安身立命之所、被四处拒绝入境的民族感慨。固然无论是国际事件,还是国家命运,都没有可比性,任何类比也是对巴以人民奋斗的片面解读与不敬,我还是不由自主会联想到自己的国家——这份不由自主和爱国无关,是身份上的关联性与长期记忆的熟悉感,让我不由自主。我觉得犹太人的命运并不陌生,两个民族为家园而战的冲突也不陌生,“回家”究竟是心安理得自然而然,还是一场需要流血流泪的艰难抉择与抗争,这样截然不同的对比更不陌生。回头看几代中国留学生赴美、留美不同的心态;再往更早的时候看,看近代史上中国人的漂泊——也许不像犹太人一样漂泊在路上,但多多少少漂泊在家国前途未卜的心路上。越往回看我就看到越多,于是我从以色列回到波士顿的第二天就写下一篇日记,这篇日记就是现在被不同平台命名为“国家强则少年强”“国家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是自由选择的权利”或“国家层面的安全感”的演讲前身。
关于电视表达
写完这篇日记过了几天,《我是演说家》第三季节目组联系上我。梁植师兄第一季夺冠后向节目组推荐了我,去年暑假我们有初步的沟通,当时由于我还在美国念书,就先搁置了第二季。再次联系上之后,我们开始挖掘有什么可讲的,或是想讲的话题,我很自然地想到刚写下的这篇日记,我说我想谈谈在以色列的见闻感想。从当时三月到真正站在台上演讲的六月底,期间我也对参加电视节目和公共表达有所迟疑。我不确定到底要不要参加节目,但确定的是,如果参加节目就会讲这篇稿子。
坦白说,我不知道这次演讲的效果会是怎样;在电视媒体大幅受到网络冲击的今天,我甚至不认为这场演讲会被很多人看到。我最忐忑的是,会被多少人反对,会被怎样反对。从一篇个人日记的角度,我写我的见闻,我抒发我的感想,一己之言而已;然而在公众场合,从任何视角,以任何方式,但凡谈论到“家国”二字,话题之大,情感之自然又微妙,复杂又丰富,我预料到了其实比实际更多的质疑和驳斥。
我们作为中国人真的那么有安全感吗?
什么层面上的安全感?在我所表达的国家层面、国民身份上的安全感,有;在反对声音所提到的,实际生活层面上的安全感,有人觉得有,有人觉得没有,有人想要更多,而我们也理应拥有更多。换言之,前者是安全感,后者可以被称之为安全感,亦可以被理解为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一座房子建得稳,禁得住风雨,岿然不动;也许房间内部的装潢、家具、电器需要维护翻修,但两者毫不矛盾。)
什么是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所理解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就是其中一种选择相比于另一种,不必牺牲太多东西。回到文章开头那次聊天,是否回国只是单纯的选择题,不是逃离或“人往高处走”,选择留下的人不是因为“必须”,选择回来的人亦不是牺牲小我、只为奉献的民族英雄。
最初中国人去美国,赤手空拳,输出劳力,用汗水乃至生命,换来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唐人街安家落户。到后来,上世纪末,一批一批中国留学生带着知识、技能,来到美国的大学和实验室,不用再住唐人街了,他们把家安在宁静的郊外,安在中产阶级的洋房,在实现物质生活飞跃的同时,也实现了一部分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