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预防与处理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 输液药物外渗的概述 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 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 输液外渗的处理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患者的因素  (1)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2)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出静脉。(3)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4)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5)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2、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收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3、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 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液体外渗的局部临床表现 1 .输液局部表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2. 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成硬结,严重者 可出现疱疹、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块,斑块或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3 .溃疡、斑块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痂外周红斑肿胀 4. 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受累部位灼痛 . 5. 病理表现 溃疡下面可见全层表皮及皮下组织坏死;溃疡外侧有明显表皮增生,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有丝分裂 渗漏后对血管组织危害性较大的常见药物 1: 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 氯化钙 氯化钾 七叶皂坩 2: 高渗性药物:甘露醇 50%葡萄糖 脂肪乳剂 3: 血管收缩药: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索 4: 化疗药物: 氟尿嘧啶 顺铂 长春碱类 环磷酰胺 钙剂外渗 药物外渗的预防 1.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2. 血管的选择 首先 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其次 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尽量使用留置针 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药物。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4. 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 输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 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5.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并进行床头交接班。 6. 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处理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